【第一輪,雲杉軍團。】
【高大的雲杉橫貫前方,為了給它們預留生長空間,必須將數百座鐵塔整體加高。】【以超過常規鐵塔30多米的高度,凌雲而過。】
【第二輪,傾斜地面。】
【對於陡峭山坡,輸電塔如果還要維持優雅挺拔的站姿,就要大量開挖土石,破壞植被。【為此,輸電塔被迫變成“高低腿”,跳起了探戈。】
【兩條腿之間的最大落差甚至達到12米。】
【最後一輪,天山用出“殺手銅”,凍結大地。】
【當地底溫度升高,這片由凍土組成的大地就會悄然融化,使塔基鬆動。】【不過別急,我們有秘密武器熱棒。】
【儲存在棒內的液氨等材料受熱蒸發後會向上流動,藉此將地底熱量傳至地上,使凍土維持原狀。】
【至此,我們終於能夠翻越天山,伊犁一庫車也成為了龍國第一條穿越冰川和高山凍土區的750千伏輸電線路。】
【再加上從天上東側合圍的吐一巴一庫線,北疆穩定的電力終於得以順利送入南疆。】一—“12米高低差:這就是傳說中的身高差嗎,愛情的差距”
——“這簡直是跑酷,只不過主角是電塔”
——“終於知道為什麼選幹字型了,價效比之王啊”
——“凍土:我融化,我融化,我..咦?熱棒怎麼在這?”——“這是我看過最有毅力的‘繞路了”
一—“工程師:設計方案寫了3頁,應對困難寫了30頁”一—“輸電塔不僅會走路,還會跳探戈!”
——“南疆從此不再羨慕北疆的燈火”大宋位面。
趙匡胤與趙普、趙光義在殿內觀看天幕。
原本談笑自若的三人看到鐵塔被迫不斷變換姿態時。不由屏息凝神。
一向沉穩的趙匡胤也忍不住拍案而起。
“這幫工匠竟然能讓鐵塔像跳舞一般靈活,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當年朕南征北戰,也不過是人馬輕重之別,這倒好,連鐵塔都能隨地勢高低騰挪。”趙光義搖頭嘆道。
“兄長,這比行軍打仗更難。我軍尚可擇地而進,這鐵塔卻要在固定路線上過關斬將。”“正是如此。”
趙普捋須沉思。
“陛下您看,這些工匠面對雲杉,不是強行砍伐,而是抬高鐵塔。”
“遇到山勢陡峭,便讓鐵塔改變姿態。碰到凍土融化,又想出熱棒這等巧妙法子。”“這智慧,怕是連諸葛亮在世也要自嘆不如。”
趙匡胤不住點頭。
“這倒讓朕想起當年在陳橋驛起兵。世人只道是將士們擁戴,卻不知若無細緻籌劃,怎麼會有黃袍加身之事。”
“這工程雖與帶兵不同,但講究的都是未雨綢繆,因勢利導。”“兄長說得是。”
趙光義附和道。
“這些鐵塔排布得好似天成,卻暗藏玄機。就像下棋一般,每一步都要提前謀劃。”趙普見狀打趣。
“陛下,您看這些工匠,倒是很得您‘以柔克剛’的真諦。面對天山阻隔,不是硬拼,而是迂迴化解。”
“有趣,當真有趣。”趙匡胤撫掌大笑。
“朕征戰一生,還是頭一回見到如此智慧。”
“這般巧思,若是用在治國安邦上,必定能讓百姓少受些苦難。”大唐位面。
李隆基與高力士、楊國忠立於殿內。靜靜觀看天幕展示的畫面。
天山巍峨。鐵塔林立。
一幕幕震撼的景象讓李隆基看得入了神。
“這鐵塔倒是奇特,竟能像雜耍藝人一般,高的高,矮的矮,還能隨風起舞‘‖。”“不過這般大費周章,就為了送些許電力,值得嗎?”
楊國忠輕搖羽扇
“楊大人此言差矣。”李隆基目光灼灼。
“朕在位多年,深知民生之重。當年安西都護府孤懸萬里,補給艱難,若有這等神物,何愁四方不通?”
高力士撫須道。
“陛下說得在理。臣記得陛下派人疏通絲路,修繕驛站,不也是為了溝通東西之利。”“這工程雖大,但利在千秋啊。”
“說起驛站,朕倒想到一事。”李隆基負手踱步。
“你們可知這鐵塔為何讓朕如此感慨?當年玄奘西行,面對天山絕壁,只能跋山涉水,九死一生。”
“如今這些鐵塔卻能在崇山峻嶺間舞出優美身姿,這何嘗不是人心智慧的勝利?”“不過陛下,這些工匠倒是比我們的匠人聰慧許多。”
高力士指著天幕。
“您瞧這熱棒之法,竟能讓地底寒氣不侵,當真是巧奪天工。”“正是。”
李隆基微微頷首。
“聯曾下令改良水利,造福百姓。如今看來,這些新法子才是真正的利民之策。只可惜·話未說完。
李隆基不知道想到了什麼。一時間陷入沉思。
楊國忠見狀趕忙轉移話題。
“陛下,您看這鐵塔排列,倒像是譜了首曲子,與梨園教坊的舞姿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得好,這便是天人合一的至理。”
李隆基眼中閃過一絲追憶。
“無論是鐵塔過山,還是人心向善,都需智慧與耐心啊。”大漢位面。
劉徹與張騫、公孫弘在未央宮觀看天幕。隨著畫面推進。
劉徹的眼神越發明亮。
“張卿,你當年出使西域,可曾見過這般奇景?”
“這鐵塔竟能像百戲般翻轉騰挪,在天山之巔起舞。”
“陛下,臣走遍西域三十六國,也未見過如此神奇之物。”張騫回想當年跋涉艱辛。
“不過若有此物,何愁路途難行?臣躲避匈奴,若能借這鐵塔搭建的路徑前行,定能少走許多彎路。”
公孫弘看著天幕中巨大的鐵塔群。不禁感嘆。
“這倒讓老臣想起匈奴單于的說法,說我漢人就像鐵做的,堅不可摧。”
“如今看來,確實如此。這鐵塔能在天山上安家,比那遊牧民族的氈房可堅固多了。”“公孫說得妙。”
劉徹雙目炯炯。
“朕也正想著,若能在西域要道上建起這樣的鐵塔,將它們串聯成網,豈不比驛站烽火更快捷?”
“張騫,你覺得可行否?”
“陛下,恐怕還需更多巧思。”張騫指著畫面中的熱棒裝置。
“您看這些工匠,為對付地底寒氣都能想出這等法子,當真令人歎服。”“這倒令朕想起淮南王所獻的‘轉圓之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