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管是經歷了最初‘黃色新聞’還是從如今‘黃色小報時代’經過的讀者,在看到《信使報》上出現黃色新聞這一劇情的時候,都有一種感同身受的代入感。人們藉由著漫畫中《超人》的這一劇情,開始討論起‘黃色小報時代’的種種荒誕的新聞內容。
那個瘋狂,荒誕的年代,卻讓身處於大蕭條時代中的人們心生嚮往。
因為那也是美國黃金的二十年,輝煌的“咆哮時代”。
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強勁的建設熱潮掀起,大量資本被投入到基礎建設中。儘管最底層的民眾依然很窮困,但是更多的人生活好了起來,過上了小康生活,或者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富有。
在那個時代,從阿爾卑斯山到美國西海岸,到處是繁花盛景。科技巨浪衝刷著歐洲,半個世界的財富都聚集在美國。橫穿美國東西部的公路、鐵路被建立起來,汽車、冰箱等日用品走入千家萬戶。
1920年,商業廣播在美國匹茲堡誕生,1200多萬個家庭擁有了收音機。海量資訊在移動中傳遞,眾多商業模式誕生。美國城鎮居民人數超過了農村,摩天大廈中出現了白領。男士提起公文包,女性則追崇齊膝直筒裙,分期付款舉國流行。
入夜,爵士樂從電晶體中流淌而出,反覆傾訴著盛世的優雅和浮華。都市霓虹燈如無盡叢林,巨幅海報上,女郎鼓動每個家庭最好買兩輛車。活在那樣一個夢幻的年代,人們總有著莫名其妙的自信,人人都在幻想科技無限發達的未來,到處都在熱議消費升級。
當時全美髮電量翻了7倍,電話線橫貫北美大陸。
“咆哮時代”開始前,汽車還是奢侈品,而到1927年,福特已賣出1500萬輛轎車。1927年,美國人駕駛飛機首度橫跨大西洋。第二年,當時世界第一高樓克萊斯勒大廈在紐約動工。雖然國內債務繁雜,但1925年至1928年,美國海外投資年均1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千億美元。
1928年,那個時候還不招恨的胡佛總統上臺時說: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當時,胡佛自豪地宣佈:“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把貧窮從這個國家驅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頭。”而他那深合民意的“每家鍋裡一隻雞,車庫裡有兩輛車”的諾言更在全國不脛而走。他在就職演說中還說:“我們的成就結出的果實牢牢可靠,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超過。”
1929年夏天,美國到處都是一片歌舞昇平。
連續數年的股市牛市行情折射出美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了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也從165上升到了258。人們見面時只談股票,從不談別的。
1929年9月3日是美國股市輝煌的頂峰:道·瓊斯工業指數達到了386.10點,全天成交量為444萬股,比1921年8月24日的最低點相比上升了504%。美國財長對公眾說:繁華高潮將永不停歇。
而經濟學家則說,美國的股價已經立足於永恆高地之上。
直到……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到來。
大蕭條也隨之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