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個年代有腳踏車的話,他們的指揮官可能也並不會介意將龍騎兵們的坐騎換成腳踏車,讓他們拋棄戰馬改成踩單車行動。
這樣的一支部隊為快速反應機動可謂是下了血本,但是卻不會擁有太大的規模。而且由於不需要馬上作戰,註定只能使用最為劣等的馬匹。
不過,即便是如此便宜,但是龍騎兵在戰場上的第一次亮相也還是出盡了風頭。
在十六世紀的尼德蘭戰役中,當時的指揮官奧蘭芝莫里斯親王的弟弟,為了能讓麾下的步兵快速抵達戰場就位,所以一口氣弄來了五百匹馬,讓那些會騎馬的步兵騎著馬快速奔赴戰場。
結果這支部隊卻成了一支騎兵,在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將其擊敗了。這時的世人才算是看明白龍騎兵的使用說明書,原來龍騎兵的重點是在於其優越的機動。
事後,歐洲各國才開始紛紛組建起屬於自己的龍騎兵部隊。
而龍騎兵的名字由來,是在法語中與龍使用同一個單詞(Dragon);還有說法是認為因為龍騎兵的軍旗上往往都繪有一隻張牙舞爪的巨龍;也有人認為是由於龍騎兵所攜帶的火繩槍在開火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火光和煙霧,所以被人稱為“龍”。
至於中文的翻譯為龍騎兵可能為意譯,也有可能是受了《宋史》中所記載的禁軍部隊“龍騎”影響,“該軍號有馬步人,見陣即步鬥。”
但是龍騎兵雖然有最為帥氣拉風的名字,但是他們的日子卻過得非常憋屈。
因為在當時的歐洲各國部隊之中,龍騎兵部隊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而且由於本來就不被算作是騎兵,所有龍騎兵一般來說是不習騎兵戰法的,而是跟步兵一樣進行訓練,其馬術水平基本上要求為不被馬甩下來並活著抵達戰場就算是最大的勝利了。
而且他們手中所使用的一般也不是馬刀,而是步兵使用的直劍。就連龍騎兵手中所使用的火繩槍也基本上是步兵所使用的版本,在馬上非常難以使用。
假如一支龍騎兵部隊被敵軍的騎兵截住,那麼以龍騎兵的馬術水平,正面交鋒基本上是去送人頭的。因此龍騎兵的作戰方式並非像後世電子遊戲裡那樣騎著戰馬衝過去開槍的,而是上馬奔襲,下馬作戰。
當然,也有較為另類一些的龍騎兵還會隨身攜帶鶴嘴鋤,在抵達戰場的時候,直接下馬迅速開始構築防禦工事,在必要的時候還能朝著敵人頭上招呼。
像這種介於騎兵和步兵之間的定位,註定了龍騎兵既無法享受騎兵的榮耀,也不能跟步兵一樣同甘共苦。
甚至還導致了龍騎兵的裝備經常是騎兵和步兵都用不上的次等貨,在一些條件實在不行的國家裡,他們的龍騎兵竟然只能騎運貨的騾子。
雖然在龍騎兵活躍的年代裡,騎士老爺這個階層基本就不存在了,但是騎兵的地位卻依舊很高的。一般來說騎兵的主要構成還是貴族子弟,薪水也還不低。
相比之下,龍騎兵可謂是要啥沒啥,乾的還是隻有苦勞沒有功勞的事情。
所以龍騎兵響亮的名號之下,其本質上是一支隨意拼湊而成,單純是因為跑得快所以能隨叫隨到的工具人部隊。
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龍騎兵之後會迎來轉型,並在戰場上以主力的身份立下大功,最後衣錦還鄉成為全村最靚的仔。當然,這樣的美夢全是不存在的。
在轉型後的龍騎兵依舊是像曾經那樣的苦菜花,而不是迎春花。龍騎兵的轉型也只是退出了較大的國與國之間戰事,轉而在本國內去討伐一些流寇草莽。
其原因也非常簡單,龍騎兵的維持費比正規騎兵要便宜的多,好養活,而且更加耐造。畢竟龍騎兵的主要兵源都是些身份較低的人,遠比貴族騎兵吃苦耐勞。
正是得益於此,龍騎兵因為使用頻率增加,其規模也開始逐步擴大,穩定住了常備軍的地位。
而扶桑戰國時期的武田家赤備雖然地位要比龍騎兵要高出不少,但赤備的騎馬武士並非完全是騎兵,作戰方式大都是下馬步戰的。在長篠之戰中,只有小幡赤備向織田·德川聯軍發起過騎兵衝擊的記錄(《信長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