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宇喜多直家位列備前守護代浦上家的重臣,也深受主君浦上宗景重用,但他並非愚忠之人。
宇喜多直家至今因父祖的死於非命,對主家備前守護代浦上家心存芥蒂,只不過一直是隱忍不發罷了。
和其他小豪族出身的大名一樣,關於宇喜多氏的起源也有很多說法,有說是平氏的出身,也有說是宇多源氏佐佐木氏的分支庶流,但目前公認的說法大多認為其是三宅氏的末裔。
通說,曾經有百濟國的三兄弟在海上漂流到備前兒島,在此繁衍生息,之後宇喜多的家紋就使用兒文字紋。
宇喜多一族最早是以地名為苗字,自稱浮田氏,但是隨著家族壯大,為了和分支庶流有所區別,浮田一族的嫡流改成宇喜多的苗字,而庶流則繼續使用浮田苗字。
宇喜多直家的祖父宇喜多能家是備前守護代浦上家三代老臣,先後侍奉浦上則宗、浦上宗助、浦上村宗三代家督,且在與松田家、赤松家等大名的交鋒中屢立戰功,成為備前守護代浦上家中的頭號猛將和股肱之臣。
而且,宇喜多能家的驍勇善戰之名甚至傳到了時任管領細川高國的耳中。
在文龜2年(1502年)冬,宇喜多能家作為備前守護代浦上家的總大將在備前與松田軍開戰,越過吉井川后在宍甘村附近親自斬殺了松田家重臣有松右京進,並在次年率軍加入備前守護代浦上軍本隊攻入了上道郡,和松田軍爆發了決戰。
此戰中,松田家家督松田元勝也親自率領士兵在御野郡笠井山佈陣,兩軍在旭川的牧石河灘上發生激戰,松田軍抓住戰機下山包圍了浦上則宗的本陣,看到這一幕的能家率領宇喜多全軍經過旭川前往救援。
救援途中,宇喜多能家身先士卒,就算頭盔上被弓箭射中,但仍堅持奮戰著,在亂戰中獲勝,使松田軍敗走並救主君於危難之中。
隨著備前守護代浦上家勢力越來越大,和主家赤松家的矛盾也難以避免。
浦上則宗去世之後其子浦上村宗繼位,和主君赤松義村的關係降到冰點。
隨後,赤松義村親自率領士兵進攻備前守護代浦上家的本據三石城。
在赤松家大軍壓境下,三石城中發生動搖,出現了很多逃亡者,也是靠著得到守軍信賴的宇喜多能家的持續奮戰,頂住了赤松軍的猛攻,不久在船坂山口之戰中將其擊敗。
雙方撕破臉之後,備前守護代浦上家也開始了自己對赤松家的下克上之路,在這一過程中宇喜多能家更是每戰必當先。
永正17年(1520年),赤松義村再次起兵分兵兩路討伐備前守護代浦上家,派浦上村國進攻三石城,派小寺則職攻佔美作國東部,三石城這邊進展不大,但在東美作攻略中,赤松軍以兵力優勢,一度將備前守護代浦上家打得瀕臨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宇喜多能家親率馬廻眾頂了上去,並集結己方的潰兵,與赤松軍形成對峙,穩住了局面不至於崩壞。
在兩軍對峙之際,浦上村宗成功調略小寺家的家臣倒戈,以此讓東美作的赤松軍敗走回國。
由於這些多次失敗,赤松義村的威權一落千丈。相反,浦上村宗的勢力進一步擴大,雙方實力發生逆轉,備前浦上軍反過來侵入播磨國並控制了西播磨一帶,使赤松義村隱居幽禁,並在大永元年(1521年)將其殺害。
至此浦上氏完成了對主君赤松家的下克上,正式成為戰國大名,勢力達到極盛期。
當時,備前守護代浦上家是站在細川高國一方,因此細川高國特意賞賜給宇喜多能家一匹名馬、一支茶釜。
但好景不長,因次男宇喜多義家戰死沙場,以及備前守護代浦上家於飯盛山城·大物之戰(大物崩)中慘敗,連支援細川高國的備前守護代浦上家也因此損失慘重。
有多慘呢?根據《細川兩家記》中的記載,以總大將浦上村宗為首,島村貴則(備前守護代浦上家宿老)、松田元陸(侍所所司代兼妙覺寺別當)、伊丹國扶、藥師寺國盛、波波伯部兵庫助、瓦林日向守等細川高國一方的諸多有力武將陣亡。
在這場被稱為“大物崩”的大戰中,中島的野裡川被死人的骸骨填滿了,宛如阿鼻地獄的場景,堪稱備前守護代浦上家與京兆細川家的桶狹間之戰······
經此一役,細川高國一派的勢力土崩瓦解,他自己也被細川晴元一方生擒,最終在尼崎廣德寺自殺。而敗退的備前浦上軍打算從生瀨口撤退回播磨,卻遭到赤松軍的持續追擊,幾乎全軍覆沒。
大物崩之後,備前守護代浦上家的勢力急劇衰退,赤松晴政趁機帶領赤松家逆襲,並將自身勢力深入備前一國,讓原本備前守護代浦上家旗下的國人領主也開始躁動不安。
而失去對其信賴有加的主君浦上村宗之後,宇喜多家也遭到了備前守護代浦上家內部政敵的打擊。
天文三年,宇喜多能家在備前守護代浦上家中的政敵,宿老島村盛實(島村盛貫、島村宗政)擁立幼主浦上政宗掌權之後,就以前任家督浦上村宗的遺命為由,發兵突襲宇喜多家的本據砥石城。宇喜多能家在猝不及防之下只能切腹自盡。
砥石城陷落後,宇喜多能家的長男宇喜多興家為了保全宇喜多家的血脈不被斷絕,就帶著六歲的長男宇喜多直家淪落到備後國鞆津,接受了此地的富商阿部善定的庇護,並娶了阿部善定的女兒,先後生下了宇喜多忠家、宇喜多春家的兩個兒子。
之後宇喜多興家在天文五年自知有生之年難以恢復宇喜多家的家名和舊領,便在絕望中切腹自盡(一說病死),而宇喜多能家的三弟浮田國定則是在島村盛實的大力支援下,繼承了宇喜多氏一門總領、砥石城城主等職,被稱為宇喜多大和守家。
而宇喜多家觸底反彈的契機則是尼子家對備前、播磨兩國的侵攻。
在尼子軍摧枯拉朽的兇猛進攻下,不論是備前守護代浦上家還是赤松家遭遇了大敗,不得不放棄領地逃到了和泉國境內去蟄伏。
而尼子軍在攻打三木城失利後,受到宿敵大內家的威脅,不得不停止了進一步的進軍,之後更是在吉田郡山之戰中撤回了駐守在播磨境內的守軍。
浦上政宗和赤松晴政也得以在幕府的幫助下,於天文十三年,成功恢復了對備前和播磨兩國的支配,浦上政宗以室津的室山城為本據,進一步增強在備前、播磨的勢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