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岱城似乎對梁抗美的回答一點都不意外,“呵呵,小梁,你的情況我瞭解一些,只能說陰差陽錯了,不過既然到了經濟系,那就努力學習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在這裡收穫一些東西。”
孫岱城又看向虎背熊腰的付偉志,“小付同學,咱們是老熟人了,你能回答我這個問題嗎?”
付偉志在眾人的驚歎聲中站了起來,大家都對他投向了羨慕的目光。
這小子藏的夠深的呀,別看歲數小,但是提前下手了,居然和系主任成了老熟人。
付偉志大嘴一咧,“孫主任,我報考經濟系其實是我媽的主意,我媽說未來咱們國家需要懂經濟的人。”
“哦?你母親是做什麼工作的?”
“我媽是大學老師,長安交大。”提起母親,付偉志很自豪。
“怪不得呢!長安交大可是一所好學校。”孫岱城又看向李登峰,“小李,剛剛蘇曉猛提到了你,你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
“孫主任,沒了,我只希望經濟學能讓咱們國家富強起來,人民的生活過的好一點。”李登峰不想說太多,怕引起這位主任的過度關注。畢竟他上大學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學習。
孫岱城一點頭,“很好,我當初學習經濟也是希望國富民強,好了,咱們現在正式上課,相信在座的同學絕大多數沒接觸過真正的經濟學,我就從經濟學的起源講起,經濟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對生產、交換和資源分配的樸素思考,其發展經歷了從哲學思辨到系統學科的演變過程。”
“公元前5世紀-4世紀,古希臘時期,色諾芬在《經濟論》中首次提出“經濟”(Oikonomia)一詞,意為“家庭管理”,強調農業是財富的基礎,並探討了奴隸主如何有效管理莊園,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社會分工理論,認為分工是自然的社會現象,並透過職業專業化提升效率。亞里士多德進一步發展了商品交換理論,區分了物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並分析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功能。他批判商業資本和高利貸的剝削性,主張以公正原則指導經濟活動。”
“公元5世紀-16世紀,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思想逐漸突破家庭管理的範疇,古羅馬學者如加圖和瓦羅延續了古希臘的農業經濟思想。1615年高盧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學》,首次將“政治經濟學”作為學科名稱,標誌著經濟學從家庭管理轉向國家經濟研究。”
“18世紀末,現代經濟學體系開始形成,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系統闡述勞動分工、自由市場與“看不見的手”理論,標誌著經濟學成為獨立學科……”
孫岱城的課講的很生動,就像講故事一樣,李登峰不知不覺就被吸引進去了。
他身邊的人大多和他一樣,大家聽的都很入神。
上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在一張張渴望知識的臉上。
******
與此同時,東海濱城,東海財經學院。
李秀芝和幾名室友提著暖瓶去開水房開啟水,幾個女孩嘻嘻哈哈,留下一路的笑聲。
確實如李登峰預料的那樣,親和力超強的姐姐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收穫了一籮筐的友情。
一個個子很高,五官端正的男青年就站在開水房前,看到李秀芝過來,雙眼一亮,快步迎了上去,“李秀芝同學,你開啟水呀?我幫你吧!”
李秀芝雙頰緋紅,慌張的答道:“不用不用,我自己可以的。”
李秀芝那幾個室友取笑道:“許學文,你在這等多久了?是不是李秀芝不來你就不走了?”
“許學文,秀芝這麼漂亮,光幫著開啟水可不行,中午食堂必須得給我們加兩個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