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響力逐漸擴大,有三股力量加入了趙家這邊。
第一個人,叫徐松直,與謝明嫵外祖父宋鴻私交甚篤,是江南知名的大儒。徐松直有個學生,叫李逸,恰好和趙懷謹是同鄉。兩人又是同一年考中的秀才,所以交情很好。
徐松直透過李逸瞭解到了趙懷謹的冤情,用他的人脈推動了趙懷謹冤案的傳播。
第二個人,叫陸騫。陸騫是浙江餘杭人,咸豐六年的進士,擔任過兵部侍郎,與崔家有過節。
他回老家省親,瞭解到了“趙懷謹與李香娥”案的爭議,又因為徐松直為他擺宴餞行,瞭解到了更多內幕。回京以後,就把他的所見所聞在京城傳播。
第三個人,叫李琝。李琝職務是刑部右侍郎,而他也同樣有個重要身份:前太子舊部。
李琝和陸騫私交甚好,在從陸騫那裡瞭解到案情之後,專門去刑部查閱了卷宗。發現其中有諸多可疑和矛盾之處,他用筆一一勾出,請刑部細查。
隨著案情逐步浮出水面,疑點增多,這起案件的不合理之處。包括報道趙懷謹和李香娥二人遭受的酷刑,趙家人進京伸冤的程序,逐漸為人所知。
趙懷謹舉人出身,又受容衍指點,上呈了一篇邏輯清晰,文筆又好的申辯狀,再加上謝明嫵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已經讓京城的輿論上升到了至高點,趙家的案情一時轟動大江南北。
湘軍一系撲滅太平軍,立下赫赫功勞之後,江浙一帶官員的任命,長期被勢大的湘軍集團把控。這兩地的本地士子原來就有很大怨氣。
再加上趙懷謹一案確實在湘軍集團的操盤下隱藏巨大冤情,所以群情激奮。由地方到京城,在京的十八名浙江籍官員聯名上書都察院。指出“趙懷謹與李香娥案”有諸多疑點,必有重大冤情。
容衍將十八名官員的聯合簽名遞交給了陛下,陛下一看便知,案件的“終審”有很大問題。
而此時,一些原本信誓旦旦的證人們,在刑部的高壓之下都已經開始露怯,紛紛翻供。
陛下大怒,下令把和此案有關的所有犯人、證人和卷宗,統統押解到京城。
容衍為了不讓人動手腳,下令棺材一路從杭州運到京城,每過一地,就加貼一張封條。
四月二十六,京城朝陽門外的海會寺前,人頭攢動。
刑部尚書桑春榮親自主持。所有犯人、證人全部到場,在這裡當場開棺驗屍。
開館前,刑部尚書桑春榮先請餘杭知縣龔長宵,檢驗葛良平棺材上的封條是否完好。
此時的龔長宵已經知道大事不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