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群臣皆至。
楊堅安坐龍椅上,盡顯一國之君的氣勢,他平靜望向群臣,忽然開口道:
“諸位愛卿,突厥屢犯我大隋邊境,擄我百姓,殺我士卒。朕為天子,不得不為天下生民,大隋基業考慮。
外族肆虐,侵擾不止,若是放任不理,天下人又將如何看朕,如何看待朝廷……是以朕意已決,起三路大軍,北伐突厥。
兩國相爭,以牙還牙,以血換血,突厥膽敢犯我大隋,必須讓其付出代價。”
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準備,各方事宜皆已就緒。也就是此刻,楊堅決定不再隱藏,他要將北伐之事公之於眾。
在場群臣聞之,不少人面露驚色,倒是為首的幾名大臣,顯得鎮定自若,顯然他們早就知道了訊息。
雖然楊堅寬厚,但他登基多年,恩威深厚,眾人能夠聽出楊堅言語堅定,並非信口開河,也不敢出言勸阻。
同時,在當朝大多數大臣心中,都支援楊堅的決定。大隋休養生息多年,卻不代表他們懼戰、畏戰。
突厥來犯,難道要他們忍氣吞聲,熟視無睹嗎?
而今大隋昌盛,正要趁此機會,北伐突厥,讓那些外族知道厲害。
昔日大隋不輕易動兵,並非怕了這些外族,不過憐惜民力,不願大動干戈。如今時機已到,便沒必要藏著掖著了。
簡單看了看群臣的反應,楊堅繼續說道:
“此番用兵,朕已經和靠山王等人議定了,分別從靈武、馬邑、北平三地出兵。
朕會從京營調動十萬大軍,邊地再調十萬大軍,由靠山王楊林,越王楊素統領,為靈武、馬邑二路大軍。
再令羅藝起北平府十萬軍,共計大軍三十萬人,三面包夾突厥。
出戰之後,軍前一切要務,二卿自行決斷,朕在大興等你們的好訊息。”
這個計劃,並非草率提出,而是準備了一個月,方才提出。
說完之後,楊堅頷首問道:
“對於此戰,諸位愛卿有何異議,不妨直言?”
群臣不是傻子,他們能有什麼意見,前面那些重臣,明顯早就知道此事,這時候他們跳出來,豈不是自討沒趣?
一時間,群臣紛紛拱手道:
“陛下聖明,臣等並無異議!”
楊堅顯然早有預料,他擺了擺手,淡淡點頭道:
“那此事就這樣定了,接下來抽調兵馬,調集糧草輜重之事,各部務必全力配合,不得有誤。
若有人敢延遲怠慢,貽誤軍機,朕當以極刑論處!”
群臣紛紛答應。
隨著一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的聲音,群臣各自退去,四散離開大殿。
大部分人都走了,卻仍有三人留下。
那就是楊林、楊素、高熲三位重臣,楊堅頗為溫和的說道:
“虎臣,處道,此戰對我大隋至關重要,關係到邊境百姓接下來數年乃至數十年安穩,你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朕當坐鎮大興,這重任便交給你們了,朕在此等著你們的捷報。”
楊林與楊素拱手稱是。
而後,楊堅又看向高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