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91章 黃岡中學的競爭對手

不管是工廠搞出什麼發明,還是學校考出好成績,一張喜報就能讓大家夥兒熱血沸騰。

曲校長可是個中老手,最懂如何讓好訊息以最恰當的方式傳播,激起最大的反響。

不過話說回來,喜報的呈現形式有著不成文的潛規則,應該怎麼搞、搞多大陣仗,這裡頭其實都有講究,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技術革新取得的成果為例,若是取得了像“永動機”這樣足以改寫人類歷史的重大突破,那慶典的場面必須盛大無比。

花車得把整條街都遊遍,鑼鼓鞭炮齊鳴,彩旗插得滿街都是。還得專人派人快馬加鞭通知各家報社,邀請記者扛著長槍短炮過來,定格下這歷史性一刻,廣播、報紙、國際新聞都得安排上,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事兒。

如果是像“新型節能燈泡”這樣的普通發明,儀式感就可以稍稍收斂一些,陣仗用不著那麼大,花車遊行就免了,也不用特意請記者,派人到本地有關部門貼一張紅紙黑字的捷報,簡潔明瞭地宣告成就就可以了。

至於只是改良個鍋鏟這類的小發明,那就更簡單了,通常是有關單位內部貼幾張大紅喜報,組織一場小型表彰會,大家鼓鼓掌熱鬧熱鬧,這事兒也就圓滿收場了。

曲校長對高考成績喜報的規格,也有類似的分級認知。

他一向都是這麼盤算的:要是京海一中有那麼兩三個學生考上浙大、南開、復旦、交大這些頂尖名校,甭管錄取上了哪個學校,只要錄取上了其中一個,這事兒就必須大操大辦。

畢竟,京海市裡能夠教出一流大學尖子生的中學,也就只有那麼幾個,這種成果絕對夠讓全城老百姓都豎起大拇指。

要是真走了大運,哪怕就一兩個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對曲校長來說,絕對是最頂天的好訊息,屬於做夢都能把他笑醒的程度。

這種情況下,他非得親自盯著,帶著全校師生,用最扎眼的大紅紙、讓學校寫字最漂亮的老師用毛筆揮毫寫喜報。

不光要把喜報貼滿學校的每個犄角旮旯,還得派人往京海市各個人流密集的地方送,連教育委員會門口的公告欄都得佔個顯眼位置。

在八零年代的華國,喜報就像30多年後風靡網路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傳播力全看“作者”的名氣和內容的有趣程度。

學校名氣越大,喜報傳得越遠。像京海一中這樣在全市名列前茅的學校,寫出的喜報自然能傳遍四方,正如後世網路“大V”的公眾號,一篇推送就能輕鬆突破10萬+的閱讀量。

而如果喜報的內容裡再有點猛料,比如裴瑜勇奪華國首個IMO金牌這種傳奇故事,那傳播的勢頭就更是無人能擋,跟朋友圈刷屏的爆款文章一樣,能被人們搶著轉發、爭相傳頌,分分鐘就能傳遍全市。

可惜的是,裴瑜在南開大學CMO冬令營上的表現太亮眼了,直接把京海一中的師生們對清華北大的期待值給透支了。

自從裴瑜在CMO冬令營中一舉奪得金牌,曲校長的心中就已有了底——這丫頭保送北大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不光曲校長心裡跟明鏡似的,其他學校的校長們也知道了,暗自豔羨京海一中能有裴瑜那麼厲害的學生。

京海市教育系統的領導們私下都在嘀咕這事兒,甚至整個江浙滬教育系統都有所耳聞,搞得大家現在對京海一中的其他學生能不能考上清北都沒那麼關注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