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對裴榮冷嘲熱諷的親戚朋友,如今再面對裴燁時,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的眼神裡不再是輕蔑和嘲笑,而是多了幾分敬畏和豔羨;他們的語氣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下意識地放低了幾分,甚至帶著幾分討好的意味。
裴瑜的成就已經不是普通的優秀了,而是真正的“絕無僅有”,是能讓整個家族都跟著沾光的大喜事。
在1986年的社會背景下,年輕人的上升渠道幾乎被壓縮到了一條狹窄的道路上:先讀書,再找工作,然後慢慢熬資歷。
這是時代的大環境所決定的規則,牢牢束縛著每一個人。個人的選擇和可能性被極大地限制,幾乎沒有偏離這條軌道、另闢蹊徑的餘地。
放在裴瑜穿越前的時代,情況大不相同,社會資源明顯更多,機會也更加豐富,每條路都有可能通向成功的未來。
即使讀書不好,進不去體制內,年輕人依然在外企、私企中搏出一番事業,甚至可以投身體育,憑藉一身好體魄在賽場上爭光;也可以從事藝術,用才華和創意闖出一片天地;還可以選擇自己創業,抓住市場機遇實現財富積累,沒人會用有色眼鏡看待商人。
可在1986年的現在,讀書不好幾乎就等於無路可走,個人的發展路徑被死死地框定在“讀書”這一條獨木橋上。
社會資源有限,機會稀缺,競爭異常激烈。高考成為了無數家庭和學生的終極目標,考不上大學,就意味著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意味著可能一輩子被困在底層,難以翻身。
在這樣的背景下,讀書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不得不為之的宿命,是千軍萬馬必須試著踏過去的獨木橋。
而一旦讀書好,尤其是像裴瑜這樣好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那簡直就是暢通無阻,前途一片光明。
北大保送生的身份,IMO金牌的加持,這些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一種社會資本,是通往更高層次社會的門票。
對於像裴家這樣的買辦家族來說,情況則更加複雜。
曾經的顯赫越是耀眼,如今的“汙點”就越是沉重,平日裡連抬頭做人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揪住小辮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非議和打壓。
因此,他們比誰都更把文憑看得無比重要,文憑是一種“洗白”出身的希望,是擺脫成分包袱的唯一途徑。
只有透過讀書,透過考取頂尖的學校和榮譽,買辦家族的後代才能在社會上重新站穩腳跟,才能讓別人不再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的家庭背景。
裴瑜的成就和榮耀,意味著老一輩人無法實現的夢想,終於在年輕一代身上開花結果;意味著曾經的低頭和隱忍,終於可以被昂首挺胸的驕傲所取代;意味著洗去了家族過往的陰霾,為裴家重新鍍上了一層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