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們的手法還顯得有些生疏,但都在努力地學習和掌握這些技能。
一兩天的訓練下來,雖然這支由百姓組成的軍隊難以趕上一般軍隊的戰力,但在張鄴的前世經驗指導下,他們已經逐漸有了戰鬥的形狀和意識。
他們學會了如何在混戰中相互配合、如何保護自己和隊友、如何有效地打擊敵人。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隨著前哨的彙報,知道有一股大約三千人的宋軍正在逼近,不出三日就有可能到達。
三千人來棟川鎮,顯然對方並不認為一個小鎮能掀起什麼大浪。派來三千人,其實也就是走走過場,給這三千人打打牙祭罷了。
聞聽此情況,張鄴立刻著急眾人。
張鄴指著一位叫肖導成的里正,說道,“你帶領五百人,負責在鎮外東面入口的山嶺上設做埋伏,只要宋軍入內,待他們透過埋設坑洞和陷阱後,對他們進行第一輪的埋伏。”
又指著另一位機靈的里正郭達說,“你負責帶領五百人在鎮外西面入口的山嶺上設做埋伏,只要宋軍入內對他們進行偷襲”
又補充道:“記住了,一定要遠攻,多用飛槍、石頭和滾木。不可戀戰,見他們攻上來後,就迅速後撤。記得點燃煙火提醒鎮裡”。
兩人大聲回應“得令!”
張鄴又對白駒異和幾位鄉紳說道:“你們負責籌集糧食和藥品,確保我們的軍隊有足夠的補給。同時,還要安撫百姓的情緒,讓他們不要恐慌。”
又安排白遠領一千人作為左路,吳羅剛、關不二和吳一刀三人領一千人作為右路,而自己領二千人作為中路。
並令人制作旗幟,一面“荊”的國家旗幟,一面“張”的旗幟。
這兩面旗幟頗有深意,一則不承認宋世基的宋國,這是扛起來了已經不存的荊國大旗。二則,“張”字旗代表了主帥是張鄴。
雖然白駒異想要張鄴豎立“南”字旗作為國號,但張鄴認為南、宋、明都是荊國的舊臣,他們三分荊國,不是正面的,不足以為新國家的代表。
他堅持認為,只有“荊”這個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國號,才能真正凝聚人心,激發百姓對故國的懷念和對未來的希望。
在製作旗幟的過程中,張鄴親自參與了設計,確保每一處細節都符合他的心意。
“荊”字旗以深藍色為底,象徵著荊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張”字旗則以鮮豔的紅色為底,寓意著勇氣、決心和勝利。
兩旗並列,既彰顯了張鄴作為主帥的威嚴,也表達了他對於重建荊國、報仇雪恨的決心。
隨著旗幟的製作完成,張鄴立即組織了一次隆重的授旗儀式。
在棟川鎮的廣場上,他站在高臺上,面對著整齊列隊的將士們,鄭重地將兩面旗幟授予了左右兩路的將領。
白遠、吳羅剛二人接過旗幟,臉上都洋溢著激動和自豪的神色。他們知道,這兩面旗幟不僅代表著他們的身份和使命,更寄託著張鄴對他們的信任和期望。
“兄弟們!”
張鄴的聲音響徹雲霄,“我們即將面臨叛賊,去迎接那場註定要載入史冊的戰鬥。
這兩面旗幟,將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是我們心中的信念。
我們在,荊國就在!”
隨著張鄴的話音落下,廣場上的將士們紛紛振臂高呼,誓言要跟隨張鄴一起戰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