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化工聯合公司開業後的次日,黃希憲派人把劉雲龍叫到了撫衙。
黃希憲問道:“這次你們究竟出去了多少人?”
劉雲龍說道:“不多,就120個人。”
“真的非要出去嗎?”
“大人,我們現在最緊缺是什麼?”
“朝廷最缺的是錢。”
“我認為朝廷目前最缺的不是錢。”
“是糧食?”
“有了糧食,李自成、張獻忠還能找到饑民跟著他們一起造反嗎?沒有糧食,即使有錢也買不到。”
“所以你要用我們的布、綢緞去海外交換糧食。”
“不僅要換回我們需要的糧食,還要換回我們需要的藥材、香料。”
“真能換回糧食嗎?”
“大人,我們蘇州府的糧價一直在每石2.5兩徘徊,湖州府的糧價已上漲到每石4.5兩,而安南、暹羅、柬埔寨、呂宋的糧價只有每石1.1兩。反過來,我們這裡一隻大口花碗只要160文,而在呂宋可以賣到500文;我們這裡一隻青花瓷盤只要5兩銀子,而在柬埔寨可以賣到60兩銀子,最出奇的是,我們這裡一隻青白花瓷盤只要15兩銀子,而在葡萄牙可以賣到500兩銀子。就說我們的布匹、綢緞吧,因我們這邊大量使用機器織布,精棉布已從去年的每匹1.2兩降到了每匹1.1兩,綢緞從去年的每匹16兩降到了每匹14兩,這些寬幅棉布、綢緞運到日本後,分別可以賣到1.7兩、28兩,運到呂宋島可以分別賣到每匹2.2兩、32兩。”
“所以你要大量輸出布匹?”
“大人,我們這裡的布匹大量生產後,如不把它們儘快銷出去,布匹、綢緞就會積存,導致價格下降得更快,最後會導致織坊無利可圖,甚至破產。一旦織坊破產,就會有很多紡工失業,失業的紡工會因為沒錢買米,淪為乞丐,甚至餓死......”
“布匹、綢緞大批外銷後,棉花、生絲哪裡來?”
“蘇州府的布匹、綢緞大批外銷後,蘇州肯定會出現棉花、生絲的缺口,價格上揚。貨商就會從外地運來棉花、生絲賺取差價,外地的棉花、生絲源源不斷運進蘇州後,平抑了蘇州棉花、生絲的價格,保證了蘇州織坊的原料供應。蘇州府從織坊、貨商那裡又可以收取到大量的稅賦。”
“不僅僅是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興府、湖州府都能增加稅賦來了。”
“大人,你有啥擔憂的嗎?”
“我怕朝廷追究起來......”
“大人,他們都說是出海捕魚的。”
“有帶著大批貨物出海捕魚的嗎?”
“大人,只要太倉船舶司的嘴巴緊一點,就出不了大事。”
“嗯,看來我得和陳大人去一趟太倉。”
開業典禮後,劉雲龍宣佈將原鐵鋪一拆為二,一部分改為五金廠,由周立忠任幹事。
周立忠也是鐵鋪早期的員工,工作時一直兢兢業業,是陸東鳴的得力助手,這次提拔他任幹事,大家也沒啥意見。
五金廠主要生產螺栓、螺母、鐵釘、扳手、彈簧、軸承、齒輪、倒鏈。由於玻璃坊佔地40畝,還空了不少房子,因此五金廠就搬到盤門西的廠房裡。
周泉來告訴劉雲龍,昨天潘公公陪著一個叫周鉉的人來買了200多個席夢思,聽潘公公介紹說,周鉉是國舅爺。
劉雲龍就告訴周泉,周鉉是國丈爺周奎的第二個兒子。然後問道,你的席夢思賣了什麼價?
周泉說道,你平時告訴我們,國內有的,我們就低價賣,國內沒有的,我們就高價賣,所以一個席夢思賣了50兩銀子。
劉雲龍說道,你一個席夢思也沒多少成本,竟然賣了50兩銀子,你也夠心黑的。
周泉說道,你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也說過呀,要劫富濟貧。那些豪紳賺了錢,又逃避賦稅,席夢思是奢侈品,讓他們來買了席夢思,然後由我們來納稅,不就相當於劫富濟貧了嗎。
劉雲龍聽後,打趣道,你還歪理十八條了。然後又問周泉,還有哪些人來買了席夢思?
周泉說道,還有閶門的怡紅院、惜春樓、萬花閣等青樓來買了100多個席夢思。
劉雲龍聽後高興地說道,你一下子進賬1萬5千兩銀子不是蠻好嘛。去這些妓院玩的人,大多是有錢人,今後席夢思的銷路會逐漸開啟的。
周泉走後,汪洪亮也來彙報,說這次做的香水,除了米蘭達買了1000瓶,我們讓劉大貴帶到南邊1000瓶外,這2天也銷售了500瓶,主要是幾個妓院來買的。
劉雲龍聽後心想,怎麼自己的產品都要靠妓院來打廣告?蘇州的妓女可真多,這些妓院可真有錢,能一下子買500瓶。轉而一想,去這些妓院玩的有錢人、官員為了不讓夫人、小妾知道自己去了妓院,一定會鼓動她們來買香水,或乾脆自己把香水買回家。
不過,香水的銷售還是要自己去做廣告,於是讓汪洪亮去張貼廣告。
鄭清俊也來向他彙報,說是除了蘇州的幾大醫家、染坊來買了近千斤硫磺外,蘇州衛的人來預定了1萬斤硫磺,價格是每斤400文。
明朝中yang掌管軍器製造、採購的是工部的軍器局和內府的兵仗局。工部軍器局設有戊字型檔和廣積庫,戊字型檔儲藏盔甲、刀劍、弓箭,廣積庫儲藏硫磺、硝石。
明朝中yang的軍器局、兵仗局只管製造武器,並不考慮戰場的實用性,因此製造的武器質量整體粗劣,並不受兵士的歡迎,而且價格昂貴,如隆慶年間軍器局製造的一副盔甲,造價竟然要11兩,而地方衛所製造的很實用的盔甲只需3.7兩,於是兵器的製造變成了地方向工部要錢,自己製造武器的模式。
朝廷的軍器局、兵仗局規模越來越萎縮,洪武年間兵仗局有3100名工匠,隆慶年間兵仗局只有1700名工匠,天啟六年京城兵工廠發生爆炸後,兵器製造長期沒有得到恢復。到了崇禎年間,兵仗局只有190名工匠。
雖然朝廷軍器局、兵仗局規模越來越小,但地方上的軍器製造規模卻越來越大,能根據戰場的實際需要製造兵器,甚至已能生產虎蹲炮等火器。戚繼光抗倭時,他的部隊就已能生產虎蹲砲、火箭盤槍、碗口砲、石砲、炸砲、鳥嘴銃、夾鈀銃,不過地方上的軍器製造受到朝廷的嚴密監視。
劉雲龍知道蘇州衛不像邊鎮衛所那樣可以製造重型火器,只能生產火銃之類的輕型火器,1萬斤硫磺,除了自己用一點外,大部分是送到朝廷去的。蘇州衛能以每斤400文的價格一下子預定1萬斤硫磺,至少他們已認可了他生產的硫磺純度。
劉雲龍來到鐵鋪裡,看到顧明榮正在指揮幾個工人打刀。
自從劉雲龍讓鐵鋪研究打刀工藝後,顧明榮帶領這幾個人不知打了多少把刀,淬火、回火、退火各類熱處理工藝都試過了,甚至連劉雲龍和他說過的摺疊鍛打也試過了,今天在試驗用釩鋼打刀。每次刀打好後,都要用一根硬木試驗,在上面砍,記錄每次砍的深度,直到刀口捲刃,再記錄捲刃時砍的次數。接下來,他要試驗刀的鋒邊用釩鋼,刀背用普通鋼。
顧明榮抬頭看見劉雲龍後,笑了笑。
劉雲龍問道:“這幾天打的刀怎麼樣?”
顧明榮說道:“已經摸出點門道來了。”說著從邊上拿出一把刀,一根木棍,遞給劉雲龍,說道:“你試試看?”
劉雲龍接過刀,在手上掂了掂分量,感覺刀的重量適中。他把木棍放在臺面上,舉起刀,向下砍去,大刀砍在木棍上,刀刃進去了1寸。
劉雲龍拔出刀,讓顧明榮拿一塊鐵片來。等顧明榮拿來一塊薄鐵片,放在臺面上後,劉雲龍再用力向鐵片砍了下去,鐵片被砍斷了,又砍了十幾次後,刀刃才有點卷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