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假千金她只想教書

第75章 古法造紙術

所以,不買!

系統:摳死你得了!

【好的,宿主,已經購買成功,文字版慈竹造紙術已經制作完成,是否現在提貨?】

“先等等,回家再說吧。”

顧嘉月可不傻,來的時候兩手空空,回去手上卻多了本書,大伯看到了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她是妖怪?

“好的,宿主。”

系統牢記,天大地大,宿主最大,得做個聽話的系統。

“嘉月,走了!”大伯扛著三根十來米長的竹子從林中走了出來。

“哎,大伯。我來幫你。”

“不用,你走我旁邊就行,小心別被竹子傷到了。”三根竹子而已,對於正值壯年的大伯來說,還能輕鬆應對。

大歪山離顧家不算遠,兩人走了約莫半個小時就到家了。

大伯放下竹子,便匆匆去地裡繼續幹活了。

顧嘉月則回到房間,迫不及待地拿出慈竹造紙法研讀起來。

與現代造紙可藉助各種先進裝置不同,古法造紙術繁雜無比,從選材到製作完成,足足有九大步,更別提其中還有諸多細節和各式各樣的工具。

怪不得書市裡的紙張和書本價格那般昂貴,這一張張紙,可都是用人力辛勤換來的。

顧嘉月先是磨好墨,然後拿出紙張,按照這個時代的書寫習慣和字型,將製作步驟仔細抄寫一遍,過程中還得把這個時代沒有的東西替換掉。

第一步——選材:挑選生長2-3年、竹節較長、纖維均勻且無病蟲害的慈竹。如此這般的慈竹,纖維質量上乘,方能保證紙張品質。

第二步——砍伐:將選好的慈竹砍倒,去除竹枝和竹葉,僅保留竹杆部分。接著把竹杆截成一定長度的竹筒,便於後續處理,一般長度在1-2米左右較為適宜。

第三步——浸泡竹子:將截好的竹筒捆紮起來,放入池塘或專門的浸泡池中浸泡。浸泡時間短則十天半月,長則數月。浸泡旨在去除竹子中的可溶性雜質、部分果膠以及一些易在後續工序中產生干擾的物質,使竹子纖維更易分離。

第四步——煮料:把浸泡後的竹子從水中撈出,放入大鍋中,加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等鹼性溶液進行蒸煮。蒸煮時溫度需保持在較高水平,通常要持續煮沸數小時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鹼性溶液會與竹子中的木質素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將其溶解,從而使竹子纖維分離,形成紙漿。

第五步——洗料:把煮好的紙漿從鍋中取出,裝入布袋,然後用流動的清水反覆沖洗。沖洗時要不斷擺動布袋,以便徹底洗淨紙漿中殘留的石灰渣、煮料溶解物以及其他雜質。經過多次沖洗,直至紙漿變得較為純淨。

第六步——曬白(可選):洗淨後的紙漿顏色或許不夠潔白,古人有時會將其置於向陽處晾曬,利用日光照射數月,使紙漿顏色逐漸變白。不過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後來也有一些造紙工匠會使用少量漂白劑來加速紙漿漂白,但漂白劑的用量和處理時間都必須嚴格把控,以確保紙張質量。

第七步——打料:將初步處理後的紙漿放入石臼或水碓中,用杵臼或水車帶動的錘子等工具對紙漿進行舂搗。這個過程需持續較長時間,直至紙漿被搗打成泥膏狀,使纖維進一步分絲和帚化,增加纖維的柔韌性和交織性,如此才能抄造出具有一定強度的紙張。

第八步——撈紙:準備一個抄紙槽,注入適量清水,將打好的紙漿倒入抄紙槽中,攪拌均勻,讓紙漿纖維均勻懸浮在水中。然後將竹簾輕輕放入抄紙槽,再平穩抬起,使竹簾上均勻附著一層薄薄的溼紙頁。最後把抄成的溼紙頁從竹簾上取下,放置在一旁的溼紙堆上。

第九步——榨乾:當抄造的溼紙頁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將它們放入榨紙機。榨紙機通常由兩塊木板和一些螺桿組成,透過旋轉螺桿施加壓力,逐漸擠出溼紙頁中的水分。壓榨時壓力要適中,否則會影響紙張質量。

第十步——焙紙:把榨乾後的紙張從榨紙機中取出,一張張分開,然後貼在土磚砌成的“夾巷”上烘乾,或者貼在特製的烘壁上。烘壁內燒火,利用壁內熱量傳遞到外壁,使紙張中的水分蒸發,從而得到乾燥的紙張。焙紙時要留意控制烘壁表面溫度,溫度過高會使紙張變脆、發黃,影響紙張質量。

寫完製作步驟後,顧嘉月又拿出更多紙張,將所需工具一一畫下來。

此時,她由衷覺得剛才購買語音轉文字服務花的教育點沒白費。

要是光靠自己看影片,怎麼可能僅憑一雙眼睛,就精準畫出這些工具的尺寸和內部構造?

可這文字版不僅畫得清晰明瞭,還詳細標註了尺寸,她只需臨摹一番,再把度量單位替換成這個時代的就行。

嗯。所以說,有時候該花的錢還得花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