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假千金她只想教書

第440章 煤炭

轉眼間,深秋的涼意褪去,冬季悄然來臨。

桃花村外的田野裡,之前種下的蕎麥已經成熟。

麥芒在寒風中輕輕晃動,一眼望去,整片田野像鋪了一層細碎的金箔。村裡的婦人們挎著竹籃,拿著鐮刀,早早地就下了地。

收割蕎麥的活兒得趕在霜凍前做完,一點都耽誤不得。

她們彎著腰,熟練地割下蕎麥穗,手起刀落間,金黃的穗子就堆成了小堆。

割完蕎麥,婦人們一刻也不得閒,又扛著鋤頭把地翻了一遍。

泥土被翻得鬆軟,帶著溼潤的氣息,隨後她們又撒下冬小麥的種子,用鋤頭輕輕壓實。

小麥是西南老百姓的主要糧食,比大米耐儲存,也更頂餓。

村裡種的大米,大部分都要上交稅收,剩下的一點會拿到縣城換成銀子存起來。家裡只留少許,逢年過節或者來了客人才能吃上一頓。

平日裡,大家都是把小麥磨成粉,做成饅頭、麵條、麥子粑等吃食,填肚子又方便。

其中有一種叫“麥子粑”的吃食,讓顧嘉月讚不絕口。

其實它的製作方法和顧嘉月老家的刀削麵有些像,但配料要豐富得多。

稍微寬裕些的人家,做麥子粑時會放上一勺油渣。

那是熬豬油剩下的殘渣,帶著濃濃的香味,再拌上切碎的菜薹、豌豆或者玉米粒,一起煮在鍋裡,出鍋後拌上一碗辣椒水。

油香混著菜香、辣味,一口下去滿是滿足。

顧嘉月第一次吃的時候,因為味道太合胃口,破天荒地吃了兩大碗。連平時不愛碰的辣椒水都蘸了小半碗。唯一的遺憾就是辣椒水裡放了折耳根,那股特殊的腥味讓她有點接受不了。

要是沒放折耳根,這麥子粑就完美了。

顧嘉月剛吃完兩碗麥子粑,花朝就急匆匆地跑了進來,胡亂喝了兩碗就要離開。

最近花朝接了個大單子。

給去燕山打仗計程車兵縫製衣裳。

按道理說這種軍需訂單不該輪到安南縣這種偏遠小鎮的繡娘來做,應該由戶部或兵部統一安排工坊製作,再跟著糧草一起運往邊關。

可誰讓之前戶部尚書因為貪汙被砍了頭,國庫也空得見底。

國師便想了個辦法,把糧草、衣物等軍需籌備任務分攤到各個州縣,這樣能極大緩解國庫的壓力。

至於下面的州縣怎麼籌備,國師就不管了。

反正要是沒按時完成,就等著被擼掉烏紗帽。

軍需任務分下來後,連鄭清和都愁得一個頭兩個大。

這兩年他攢的家底,之前鬧瘟疫時就用得差不多了;今年又遇上乾旱,本縣的稅收都湊不齊,更別說往京城運了。

可上面的命令已經下了,他雖是太傅之子,在安南縣卻只是個小小的縣令,說話沒什麼分量,根本沒人會體諒他的難處。

後來,鄭清和突然想到,顧嘉月的學堂裡不是有一群姑娘在學刺繡嗎?

那些姑娘手巧,學得又快,或許能完成這批衣裳縫製的任務。

於是他趕緊找到顧嘉月,跟她談定了這筆交易。

他先把製作衣服、被褥的布料、棉絮運到學堂讓繡娘們先開工做著。

至於繡孃的工錢,可以等日後國庫撥款或者縣裡有了收入再給。或者來年用用稅收來抵。

顧嘉月問過學堂裡的姑娘們,他們知道這是給前線士兵做的衣服,二話沒說就答應下來了。

“都是村裡的親戚,要啥錢?”

這邊花朝忙著趕製軍衣,顧嘉月也格外忙碌。

隨著童生試的時間越來越近,學堂裡的氛圍一天比一天緊張。

以前下課就跑出去瘋玩的孩子們,現在都乖乖待在教室裡,捧著書本苦讀,連課間休息都在互相提問背書。

有的孩子手上生了凍瘡,紅腫的手指握筆都費勁,卻還是不肯放下書本,只在課間用蘿蔔皮在火上燒燙後敷在手上又接著讀。

顧嘉月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孩子們這麼努力,可教室裡太冷了,凍得人手指僵硬,根本沒法專心讀書。

她琢磨著,得給學堂改善一下取暖環境。

這時突然想到了煤炭。

矩州的煤炭儲備雖然不是全國最多的,但在西南地區也能排上名次,她記得前世很多有名的大煤廠都在這一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