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球壇,從英乙打造頂級俱樂部

第115章 狂潮的開始與未來的棋局(上)

媒體的嗅覺永遠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敏銳。

哈特爾普爾聯的“無鋒陣”勝利,在英錦賽第一輪比賽結束僅僅幾個小時後,就開始在英格蘭足壇掀起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

最先反應的是《天空體育》的戰術分析欄目。

主持人約翰·史密斯在深夜的節目中,反覆播放著湯姆·因斯和奧利弗·貝克那段令人眼花繚亂的跑位配合。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足球。”

史密斯的語氣裡帶著困惑,更帶著興奮。

“哈特爾普爾聯正在用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方式詮釋這項運動。你看這個畫面,兩個所謂的\u0026apos;前鋒\u0026apos;根本不在前鋒位置,他們的跑動軌跡完全顛覆了我們對位置足球的理解。”

畫面定格在因斯回撤到中圈附近接球的瞬間。

“然後你再看這裡。”

史密斯切換到另一個角度,“其他六名中場球員同時啟動,他們的跑位路線像是經過精密計算,每個人都恰好出現在對手最薄弱的環節。”

電話鈴聲響起,有觀眾打進熱線。

“史密斯先生,我是一名足球教練,執教青年隊已經十五年了。坦率說,這種打法在青年隊層面並不新鮮,但能在成年隊比賽中如此完美地執行,確實令人震撼。”

史密斯點點頭,“您覺得這種戰術有可能在更高階別的聯賽中奏效嗎?”

“理論上可以,但需要極高的技術要求和默契度。最關鍵的是,需要球員完全摒棄個人英雄主義,這在職業足球中很難做到。”

節目結束時,史密斯做了一個大膽的預測。

“我有一種預感,這場比賽可能會改變很多東西。至少,它會讓很多教練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是現代足球。”

凌晨三點,林風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

不是因為他在熬夜工作,而是因為他的手機一直在響個不停。

《衛報》的足球記者想要採訪,《泰晤士報》的專欄作家希望深度對話,甚至連BBC的體育頻道都發來了邀請函。

但最讓林風意外的,是一個來自義大利的國際長途。

“林先生,我是米蘭實驗室的技術總監。”

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濃重的義大利口音。

“我們對您球隊今晚展現的戰術體系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您是否有時間詳細探討一下這套打法的理論基礎?”

林風禮貌地回絕了。

現在還不是時候。

他深知過早地暴露系統的核心理念,只會讓其他俱樂部有機會複製和改進。

哈特爾普爾聯需要的是時間,是在別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將這套體系打磨到極致。

第二天上午,鳳凰訓練中心的氛圍有些微妙。

一線隊的主力球員們剛剛結束晨練,正聚在餐廳裡吃早餐。

但今天的話題,不再是昨晚的電視節目或者週末的購物計劃,而是那群“小屁孩”的表現。

“我說真的,奧利弗那小子的跑位意識,已經快趕上吉爾菲了。”

亨德森一邊咬著吐司,一邊搖頭感嘆。

“還有湯姆,十五歲啊!我十五歲的時候還在為能不能進校隊首發而擔心。”

瓦爾迪放下咖啡杯,表情有些複雜。

“吉爾菲,再不努力,我們就要被那幫小屁孩搶走位置了。”

他的話像是開玩笑,但所有人都聽得出話裡的認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