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坤安蹲在水坑邊尋思了會,片刻後,他站起身來,拍了拍身旁餘坤清的肩膀,說道,
“阿清,你看這魚也太多了,根本吃不完。現在時間還早,要不咱拉到鎮上去賣了?”
餘坤清一聽,眼睛一亮,忙不迭地點頭應道:“行啊,我都聽你的!”
自打上次餘坤安帶著他去縣城,輕輕鬆鬆就掙了19塊錢後,在餘坤清心裡,自家兄弟簡直聰明絕頂。不僅能一眼認出那些值錢的藥材,還敢大大方方地和城裡人稱兄道弟。在他看來,跟著兄弟走,準沒錯!
“那你先在這兒守著,我去村裡借馬車過來拉魚。”餘坤安說著,順手從水坑邊扯了一把草,動作嫻熟地搓成細繩。
他探身撈起三條五六斤重的草魚,用草繩一提,便朝著村委的方向大步走去。村裡的牲口棚就在村委辦事處邊上。
等餘坤安到村委時,中間那扇門大敞著。
餘灣村的村委“三巨頭”:村長餘朝山、書記張長青和會計餘朝民,正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最近分田到戶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鄉政府對村子的各項安排。
瞧見餘坤安提著魚走過來,餘朝山率先開了口,帶著幾分打趣的意味問道:“坤安,你小子從哪兒冒出來的,怎麼還提著魚?”
餘坤安趕忙滿臉堆笑,先是對著張長青和餘朝民分別恭恭敬敬地打了招呼。
這才轉頭看向餘朝山,說道:“老山叔,這魚是我剛在河裡釣上來的,新鮮得很。特意給您幾位提過來,讓您幾位也嚐嚐鮮。”
“喲呵,你小子現在懂事了啊,還知道給我們幾個送魚。不過,你小子向來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直接說吧,有什麼事?”餘灣村攏共就幾十戶人家,所以拐著彎都能扯上親戚關係。
餘朝山深知這小子滑頭得很,也沒跟他客氣,伸手就把魚接了過來,隨後給張長青和餘朝民各分了一條。
餘坤安撓了撓頭,嘿嘿一笑,說道:“老山叔,我想跟村裡借半天馬車,去鎮上拉點東西。”
餘朝山抽了口旱菸,不緊不慢地說道:“這倒好說,不過咱得公事公辦。現在馬車還是村裡的集體資產,借用是要收費的。租一天馬車得1塊錢,這都到中午了,就按半天算,收你5毛,你看行不?”
“行嘞,老山叔!不過我這會兒身上沒帶錢,等下午我送馬車回來的時候,一併交,您看行不?”餘坤安趕忙應道。
餘朝山倒也爽快,毫不猶豫地手寫了一張借用馬車的條子遞給他,說道:“行,你拿著這條子去牲口棚找老趙就行。”
餘坤安接過條子,道了聲謝,便匆匆朝著牲口棚走去。剛到牲口棚,就瞧見老趙正彎著腰,往馬棚裡丟草料。
“趙叔,餵馬呢!”餘坤安熱情地招呼道。
老趙,大名趙大強,五十多歲的年紀,因為腿有點瘸,幹不了重活,村裡便安排他照管牲口棚裡的牛馬,給他算工分。
聽到餘坤安的聲音,老趙直起身子,笑著問道:“是阿安啊,你過來幹啥呢?”
“趙叔,我剛跟村長申請了,借用村裡的馬車半天。”餘坤安說著,把條子遞給了老趙。
老趙接過條子,仔細瞧了瞧,便轉身牽出馬來,手腳熟練地幫他套好馬車。
餘坤安謝過老趙,利索地爬上馬車,一揚馬鞭,先趕著馬回了趟家。
他翻箱倒櫃找出杆手桿秤、一個大木桶、一個大木盆,還有幾個編織袋,又去房屋邊砍了一小捆棕櫚葉,這才朝著淺灘趕去。
到了淺灘,餘坤安和餘坤清兩人便忙活開了。把魚分別都裝到桶、盆、編織袋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水坑裡的魚都收拾妥當,裝上了馬車。
為了給魚兒們遮遮太陽,隔絕一下熱度,他們還在旁邊扯了好些蘆葦草,密密實實地蓋在上面。
一切準備就緒後,兩人便趕著馬車往鎮上趕去。
特意繞到家門口時,停下馬車,餘坤安往家裡拿了1條大草魚、1條鯰魚,還有2斤左右的白條魚放在水池裡。
餘坤清也拿了一條鯰魚、10來條白條魚,送回家去,讓家裡人也嚐嚐鮮。
隨後兩人坐上馬車,朝著鎮裡方向趕去。其實,他們所在的村子離鎮上並不算遠,滿打滿算也就七八公里的路程。
若是步行去鎮裡,抄近道走那些彎彎繞繞的小道,也就花上一個半小時,如今趕著馬車,那腳程可就快多了。
他們鎮的鎮中心有一條熱鬧的主街道,街道兩旁分佈著不少公家單位:中學、衛生院、國營食堂、供銷社、糧站等。
而在街尾的一塊空地上,用小石子凌亂地鋪就了一片場地,這裡便是鎮上的自由交易市場。
自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後,這片原本不起眼的空地便熱鬧了起來,成了農民們自由買賣農副產品的集市。村民們會把自家制作的篩子、扁擔、木板凳等日常用品,還有雞、鴨、鵝等家禽,匯聚到這裡進行交易。
等他們匆匆趕到交易市場時,日頭已經爬到了天空的正中央,接近中午了。市場上,不少人已經開始收拾東西,打算散場回家。
兩人趕忙在市場邊緣尋了一處空位,穩穩地將馬車停好。
餘坤安先從馬車上扯下一把蘆葦草,遞到馬兒嘴邊,讓它慢慢嚼著。接著,兩人便開始往地上搬東西。
“這是準備賣啥子的?”一位身形中等、面容和善的中年人走過來,聲音裡帶著幾分好奇。
“魚。”餘坤安忙著搬東西,也沒抬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