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地道權柄我要九十九

第188章 五帝

人族三皇定鼎之後,洪荒大地迎來了五帝治世的時代。前面四位帝王各有千秋,在人族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終都在天道與聖人的見證下,接受了莊嚴的冊封。

顓頊帝:絕地天通,整肅人神秩序顓頊是黃帝之孫,他繼位時,人族中不少人沉迷於與神鬼溝通,荒廢了農耕與治世,甚至有巫祝借鬼神之名煽動叛亂。

顓頊見狀,毅然下令“絕地天通”——命重舉天,命黎撫地,將人與神的溝通許可權收歸官方,禁止民間私自祭祀通靈。

他親自巡狩四方,廢除了各地荒誕的祭祀儀式,將那些借鬼神之名作惡的巫祝繩之以法。

同時,他劃分九州疆界,制定曆法,讓人族的生產生活有了更明確的規範。

在他的治理下,人族社會秩序井然,不再被神鬼之說所擾,農耕與手工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當顓頊完成絕地天通的壯舉時,天道降下霞光萬道,祥雲繚繞於帝丘之上。

女媧、老子、元始天尊等聖人現身,共同為其冊封。

女媧手持七彩神石,為顓頊戴上象徵治世的玉冠,聲音莊重:“顓頊定人神之界,安人族秩序,功德無量,冊封為人族五帝之一,享萬世香火。”

剎那間,無數玄黃功德金輪圍繞顓頊旋轉,他周身散發出威嚴的帝王之氣,與天地共鳴。

帝嚳:調和音律,教化萬民帝嚳是黃帝的曾孫,他自幼聰慧,深諳天地之道。在位期間,他發現人族雖有秩序,卻缺乏精神教化,人們多浮躁易怒。

於是,他深入研究天地間的音律,根據鳳凰的鳴叫、四季的更迭,創制了《九韶》等樂章。這些樂章旋律優美,能使人內心平靜,品行端正。

他還設立了專門的樂官,在各地傳授音律,讓人族在勞作之餘,能透過音樂陶冶情操。此外,帝嚳推行仁政,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

他還觀測天象,制定了更精確的歷法,指導人們按照時節進行生產。

帝嚳的功績傳遍洪荒,天道為之感應,降下百鳥朝鳳的祥瑞。

百鳥圍繞帝嚳所在的亳都盤旋,鳴叫之聲匯聚成動聽的樂章。

眾聖人再次齊聚,老子撫須讚歎:“帝嚳以音律教化萬民,使人族心向仁善,實乃大功。”

隨後,老子將一面刻有農桑圖案的玉圭授與帝嚳,正式冊封他為五帝之一。

帝嚳接過玉圭,周身泛起柔和的金光,與天地間的音律相融,一片祥和。

堯帝:禪讓賢能,治水興邦堯帝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賢德與禪讓之舉。

他在位時,洪水氾濫,百姓深受其苦。堯帝遍訪天下賢才,最終選中禹的父親鯀治水。

雖然後來鯀治水失敗,但堯帝這種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精神令人敬佩。

他還設立了誹謗木,讓百姓能隨時指出自己的過錯,廣開言路。

到了晚年,堯帝發現自己的兒子丹朱品行不端,不足以擔當人族共主之位,便毅然將帝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這種不戀權位、以天下為重的胸懷,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堯帝禪讓的那一刻,天地間響起了清脆的鐘鳴,無數蓮花從地面湧出,香氣瀰漫整個洪荒。

聖人紛紛現身見證這一偉大時刻,元始天尊手持盤古幡,降下萬道金光,說道:“堯帝賢德,禪讓賢能,治水興邦,功在千秋,當為五帝之一。”

隨即,元始天尊將一枚象徵權力的玉璽賜予堯帝,堯帝接過玉璽,周身的功德光芒愈發璀璨,與天地同慶。

舜帝:孝感天地,完善刑罰舜帝出身貧寒,卻有著至孝之心。

他的父親瞽叟、繼母和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始終對他們孝順有加,最終感動了他們。

這種孝感天地的品行,深深影響了人族,使孝道成為人族的重要美德。

舜帝繼位後,任用賢能,讓禹繼續治水,並最終成功治理了洪水。

他還完善了刑罰制度,制定了較為合理的法律條文,賞罰分明,讓人族社會更加有序。

舜帝在位期間,人族疆域不斷擴大,百姓生活富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舜帝治水成功、刑罰完善之時,天降甘霖,彩虹橫跨天際。

眾聖人齊聚,通天教主朗聲說道:“舜帝孝感天地,完善刑罰,使洪荒安定,人族興旺,理當為五帝之一。”

通天教主將一把刻有山川紋路的權杖授予舜帝,正式冊封。

舜帝手持權杖,周身散發出威嚴而仁慈的氣息,與天地間的祥瑞交相輝映,場面極為宏大。

這四位帝王憑藉各自的功績,在天道的認可和聖人的冊封下,成為了人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帝,他們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激勵著人族不斷前行。

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的那天,洪荒大地降下瓢潑大雨,卻無半分陰霾——這是天道在為即將到來的治水偉業洗禮。

大禹跪在舜帝面前,接過那柄刻有山川紋路的權杖時,掌心的溫度燙得驚人,彷彿握著的不是權力,而是整個人族的生死存亡。

“鯀治水九年而敗,今將此任交予你。”

舜帝的聲音帶著病中的沙啞,卻字字千鈞。

“勿學你父堵水之法,當以疏導為要。”

大禹叩首至地,額頭磕出鮮血:“臣若不能平定水患,願受天打雷劈,永墜輪迴。”

他轉身離去時,妻子塗山氏正抱著剛滿週歲的兒子啟站在宮門外。

塗山氏的淚水混著雨水滑落,卻只是輕聲道:“夫君保重,我與啟在塗山等你歸來。”

大禹望著兒子懵懂的眼神,喉頭哽咽,卻只留下一句“治水事急”,便帶著伯益、后稷等助手踏上了征程。治水的第一站是黃河壺口。

此處水流湍急,濁浪滔天,兩岸百姓早已逃散,只留下斷壁殘垣。

大禹站在崖邊,看著父親鯀當年築起的堤壩被衝得只剩殘骸,突然抽出腰間的耒耜,對著山體猛力一劈——他要劈開壺口,讓黃河水改道東流。

這一劈耗盡了他三成法力,虎口震裂,鮮血滴入黃河,竟讓奔騰的河水稍稍平息。

此後十三年,大禹的足跡遍佈九州。

他發明了“準繩”與“規矩”,讓治水百姓能精準測量山川距離;他請來應龍相助,應龍用巨爪劃出的溝壑,後來都成了疏導洪水的河道。

他親自主持開鑿龍門,歷時五年,終於讓黃河水穿過山脈,奔湧向海。最令人動容的,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第一次路過塗山時,恰逢啟發高燒,塗山氏抱著兒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張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