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在選帝會議上當選的皇帝需要進行三次加冕,即在亞琛接受德意志國王的德意志銀冠,在米蘭接受義大利國王的倫巴第鐵冠,最後,在羅馬接受教宗加冕,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帝國皇冠。
這就是初次帝國巡遊,讓諸侯們重視皇帝的存在。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終身只完成過一次帝國巡遊,而後就一直在布達進行統治,被諸侯們戲稱為“外國皇帝”。
拉斯洛可不想得到這樣的綽號,他還知道另一個有名的綽號——“懶王”,歷史上被諸侯們用來譏諷腓特烈三世(即文中的腓特烈),因為他一直蝸居在維也納直到維也納陷落,中間也只完成過一次帝國巡遊,所以得到這樣的綽號。
就儀式方面而言,拉斯洛如今真正接受加冕的只有匈牙利國王這一個高階頭銜,波西米亞國王的頭銜他宣稱自己已經繼承,但加冕自然要放在掃平胡斯派異端,徹底控制波西米亞王國之後,到那時在布拉格來一場真正盛大的加冕儀式。
而選帝會議帶給他的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他都還未曾經過儀式加冕。
在亞琛的加冕,代表德意志國王繼承查理曼的正統;在羅馬的加冕,代表神聖羅馬皇帝繼承西羅馬帝國的正統。
亞琛,拉斯洛還是想去看看的,畢竟那裡有查理曼的陵墓和寶庫;米蘭,拉斯洛也想去看看,那是北義大利最繁榮的都市;羅馬,拉斯洛更想去看看,那可是歐洲的宗教中心,萬城之城。
但更多是出於旅遊的興趣,和觀賞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的人文風貌。
至於說加冕的實際意義嘛......拉斯洛倒是不甚在意。
在亞琛大教堂加冕為德意志國王?他並沒有統治德意志;在米蘭大教堂加冕為義大利國王?他更沒有統治義大利;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既沒有統治羅馬,也沒有統治帝國。
既然如此,這三場加冕禮的意義除了增加一些威望和合法性以外,帶給拉斯洛的價值還不如一場單純的旅行。
他準備趁此良機帶著萊昂諾爾來一場甜蜜的旅行,順便提醒一下北義大利諸侯們皇帝的存在,為了這個目的,不進行詳細規劃和精心準備可是不行的。
目前來看,從蒂羅爾去米蘭然後南下羅馬的路徑是基本確定的。
之後就要轉道北上前往勃艮第參加【雉雞之宴】,回國途中正好可以去亞琛加冕,帝國議會他不打算親自去了,反正有埃青這位外交大師幫忙處理,他等結果就好。
出一趟遠門撈三頂冠冕,也是省事。
拉斯洛將大體計劃告知自己的顧問團,讓老舅烏爾裡希一手操辦此事。
幾位使者被派往各個方向。
紐倫堡存放著帝國禮器,當皇帝要加冕時,會由紐倫堡城市衛隊護送裝有禮器的寶箱前往羅馬,不過這一次他們將先來到維也納,與拉斯洛一同前往羅馬。
然後是要參加儀式的七大選侯,三位宗教選帝侯需要在加冕禮上接受帝國印璽,勃蘭登堡選侯接受帝國權杖,薩克森選侯接受帝國寶劍,普法爾茨選侯接受帝國寶球,而皇帝本人則接受帝國皇冠,此意為皇帝與選侯共治帝國。
拉斯洛很想把這個分發寶器的步驟直接刪了,誰要跟這些選侯共治啊?
但是他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讓整個帝國臣服,也許到他兒子那一輩的時候,皇帝就會擁有更高的權威,但不是現在。
六位選侯(第七位是波西米亞國王)將率領自己的隊伍前來維也納,與皇帝一同前往羅馬完成加冕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