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請陛下做太上皇

第77章 成立崇文館,房遺愛逃婚

紫宸殿。

李世民坐在文案內正在讀《群書治要》,魏徵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讀到了扶蘇和劉盈那一段,把書放下了,十分感慨:“愛卿,你說,秦朝之所以滅亡,呂后之所以亂政,難道說,與扶蘇和劉盈的性格柔弱沒有關係嗎?

嬴政在沙丘病重,趙高和李斯合謀篡改了遺詔,改立了胡亥為太子。

然後,矯詔賜扶蘇自殺。

當時,扶蘇在蒙恬的軍中,手握三十萬軍隊的兵權,大可以放手一搏呀,為什麼要自殺呢?

他的性格是不是太過柔弱了,而且不能明辨是非呢?”

魏徵說:“陛下所言有一定的道理,扶蘇的確有一點愚忠愚孝了。

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說那矯詔是趙高和李斯合謀篡改的,但是,上面蓋有秦始皇的玉璽,本身是看不出來什麼破綻的。

於是,扶蘇便認為那封詔書是嬴政的真實意思表達。

扶蘇心裡想的是,本來自己和他父皇的就政見不一,尤其因為焚書坑儒一事,扶蘇是堅決反對的,因此,惹惱了嬴政。

他認為嬴政之所以把他派到邊疆來,駐守長城,就等於貶斥了他。

其實呢,他誤解了嬴政的本意,嬴政並非要拋棄他,而是要磨鍊他,是希望扶蘇能夠在軍中樹立自己的威望。

當然了,這裡嬴政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如果他早把扶蘇明確地立為太子,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那些事情了。

因此造成扶蘇慘死,胡亥繼位,最終,使大秦的江山落於他人之手,不是扶蘇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嬴政和胡亥都有責任。”

“咱們再說說這個劉盈,劉盈當上皇帝之後,試圖保全劉如意。

但是,呂后記恨戚夫人,於是,毒死了劉如意,並且把戚夫人手腳斬去,眼睛挖去,舌頭割掉,扔進了豬圈裡,變成了‘人彘’,最終,戚夫人受盡了折磨,痛苦而死。

等到戚夫人死了之後,呂后讓人把劉盈叫來,讓劉盈辨認一下戚夫人。

等到劉盈認出那個人彘就是戚夫人之時,劉盈當時就驚呆了,他從未見過如此慘絕人寰之事,說這絕對不是正常人所為。

從那以後,劉盈不問政事,終日沉迷於酒色,在位七年,毫無建樹,便去世了。

最終,使得皇權落在呂后的手中。

呂后將呂姓家族的人紛紛封王,差一點顛覆了劉氏江山,這難道和劉盈仁弱的性格沒有關係嗎?”

魏徵手捻鬚髯,邁著方步在殿堂裡走來走去:“陛下,微臣認為你說對了一半。”

“哦,那麼,另一半呢?”

“之所以造成戚夫人和劉如意的慘死,劉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在臨死前,沒有想辦法保護好戚夫人和劉如意。

比如說,他頒下一道聖旨,或者賜給戚夫人和劉如意免死金牌,不也行嗎?

但是,劉邦沒有這樣做,而只是讓周昌去做劉如意的國相,讓周昌保護劉如意。

別忘了,周昌不過是個臣子,呂后才是君主,周昌如何能保護得了劉如意呢?

呂后先派人去調劉如意進京,周昌不讓去;

後來,呂后又下了一道旨意,把周昌給調走了,再派人把劉如意接到京城。

雖然劉盈想保護劉如意,但是,總是會有疏忽的時候。

呂后趁著劉盈沒注意,用毒酒把劉如意給毒死了。

當然了,戚夫人也有她自己的責任。

她不應該貪心,讓劉邦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

她認為只要劉邦同意了,便可以改變現狀了,其實她想錯了,劉邦並非一個果斷的人。

劉邦對於外敵十分果斷,誅殺異姓王,毫不留情!

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家事,卻優柔寡斷!

他和漢景帝不一樣,漢景帝是一個非常理性的皇帝。

另外,戚夫人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呂后的實力,呂后有呂氏家族在幫著她,還有樊噲那樣的妹婿也幫著她,甚至連張良也幫她出主意,把商山四皓給請來了,這樣,呂后才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作為一個女人,呂后誅殺戚夫人的手段確實毒辣了些。

她把戚夫人殺了,也就殺了,何必把戚夫人折磨成那個樣子?又何必讓劉盈去觀看呢?

劉盈那時剛繼位,才十幾歲,什麼時候見過如此慘烈的場景呢?

劉盈之所以夭亡,使得大權旁落,也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過錯,劉邦生前就沒有把這些事情考慮好,沒有協調好呂后和戚夫人之間的關係。

呂后的性格也太過於強勢了些。

劉邦對她的感情很深,拿她也沒辦法。”

李世民聽了之後,微微頷首:“朕現在擔心的是,承乾的心地太過善良,性格上似乎有些柔弱。

朕擔心他會像扶蘇和劉盈那樣,走他們的老路。

慕容孝雋曾經帶領兵馬侵擾我們大唐的邊境,殺死了大唐許多子民,掠奪了眾多的財物。

此次,他們趁著高陽公主即將大婚之機,混進了長安城。

恰巧他們被承乾所捉,依照朕的意思,將他們全部誅殺也就算了。

可是,承乾卻苦苦地替他們求情,說什麼要把他們送回吐吐谷渾,和吐谷渾再做一次談判,企圖讓伏允可汗臣服於大唐,你說他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太過簡單了?

他的性格是不是柔弱了些?”

魏徵沉思了半晌,緩緩道:“微臣以為太子考慮問題,很全面,並沒有什麼過錯。

當初,劉邦和陸賈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劉邦說,老子並不需要那些儒生,不需要那些文人,老子是在馬上得天下的。

陸賈就說,你能馬上得天下,難道能馬上治天下嗎?

這裡就涉及治國理念的問題。

當初,天下諸侯割據,陛下討伐薛舉、薛仁杲父子、劉武周、王世充、劉黑闥和竇建德等人的時候,必須要採取鐵腕措施,將他們斬盡誅絕。

如今,天下已經平定了,咱們要降服大唐周邊諸國,就得恩威並用。

去年,我們已經滅了東突厥,這就是立威,藉著這個威勢,所以,太子和越王才能招降党項。

如果太子透過這次的事情能讓吐谷渾徹底降服大唐的話,那麼,豈不是要少死很多人嗎?

而且,吐谷渾的內部也分為兩種勢力,以慕容順為代表的那股勢力是要降服大唐的,只是天柱王那個人非常頑固,一心要與大唐對抗。

如果太子所採用的策略得當的話,是完全有可能讓吐谷渾臣服於我們大唐的。

所以,微臣認為太子的想法並沒有過錯,完全可以一試。

如果實在不行,我們再興兵討伐吐谷渾,那麼,到那時吐谷渾也是沒理。

我們就會出師有名。

所以,太子的性格並非仁弱,他和扶蘇、劉盈不一樣,這是一種策略。”

經過魏徵的分析,李世民也覺得他說得有一定的道理。

李世民翻閱著手裡那本他最愛讀的《群書治要》,然後說:“承乾有一個問題,就是在著書立說這一塊有點欠缺。

泰兒讀書甚多,所以,朕讓他編撰了《括地誌》,而且,《括地誌》這本書的前面幾卷,朕已經看了,編寫得相當不錯,內容十分詳實。

承乾在這方面就不行了,如果他能像李泰那樣,編纂出一本書出來的話,最起碼說明他是一個有知識,有見解的人。”

魏徵聽到這裡,微微一笑:“想當年,諸葛亮在隆中時,讀書觀其大略,意思就是不尋章摘句,不摳字眼,而是抓住了要領。

晉朝的陶淵明也說,喜讀書,不求甚解。

他們倆的意思差不多。

這才叫會讀書,而不是做一個書呆子。

太子將來是要做皇帝的,他的主要任務是治國,並不是做學問,就像曹操選世子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文章寫得特別好的曹植,卻選曹丕做自己的繼承人呢?

道理也是一樣的。

所以,陛下不必苛求這一點,會寫文章的人不一定會治國,會治國的人也不一定非得文章寫得多麼好呀。”

聞言,李世民心想這牛鼻子老道說什麼都是一套一套的,說什麼都有理,不過,他說的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恰巧此時,李承乾來了,跪伏在地上,口稱:“父皇!”

李世民低頭看了看他:“起來吧!”

“諾!”李承乾站起身來,又向魏徵行了師禮,態度恭敬。

魏徵也以禮相還。

“朕問你,最近在做些什麼?”

“啟稟父皇,兒臣正在撰寫一部書。”李承乾神態自若。

“哦,你也在著書立說。”

“是的,最近兒臣讀了《史記》《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等,有感而發,所以,打算自己寫一本。”

李世民微微頷首:“你的這個想法倒是不錯,那麼,你寫的叫什麼書!”

“兒臣撰寫的書叫《資治通鑑》。”

“是嗎?這個書名倒是不錯,寫了多少了?”

“已經寫了十卷,這是前面的兩卷。”李承乾說著從懷裡掏出兩卷書來。

“拿給朕看。”

李承乾把那兩卷書遞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開啟第一卷觀看,讀了開頭,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資治通鑑》開篇從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寫起,說的是關於三家分晉的那段歷史,以及關於禮法的問題。

李世民越讀越覺得好,愛不釋手。

他把第一卷看完了之後,遞給了魏徵。

魏徵開啟觀看,也是頻頻點頭。

魏徵笑道:“剛剛陛下還在和微臣探討太子沒有著書立說的問題,沒想到你這是悶頭幹大事啊。

據微臣來看,這部書已經可以和司馬遷的《史記》相媲美了,無論是文筆,還是見解都堪上乘。”

李承乾心想雖然這部書的是司馬光所編纂的,但是,其中也摻雜了自己許多的觀點在裡面:“老師謬讚了。”

李世民稱讚道:“這本書的確很好,書中交代得很清楚,智伯的實力那麼雄厚,為什麼晉最終會滅亡,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

如果不是那樣的話,秦國怎麼能夠一統天下呢?

晉國就在秦國的東邊。

晉國若是強大的話,秦國是無法東向的。

晉國的實力原本是最強的,所處的位置也是天下之腹,晉國原本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卻由於智伯的狂妄、貪婪,不會使用人才,也不識人等原因,最終,導致晉國的滅亡。

這裡面談到了禮法的問題,天下的形勢就是這樣,做君主的要遵守君主的禮節,做臣子,要遵守做臣子的禮儀。

周天子首先破壞了禮法的規矩,這也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啊!”

李承乾再次施禮:“父皇所言極是。

因此,兒臣認為之所以後來天下會大亂,其根源就在於三家分晉。

如果周天子自己遵守禮的制度,那麼天下的秩序便不會亂;

如果晉沒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那麼,就不會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並立的局面,也就沒有秦一統六國這些事了。

有那麼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劉邦原是一泗水亭長,手提三尺劍,斬蛇起義,經過七年的奮鬥,最終,劉邦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這一切的根源,難道不是因為三家分晉所致嗎?

因此,兒臣以為編撰這部書,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清歷史,可以學習前人治國的經驗,吸取那些失敗的教訓,從而能使得大唐蒸蒸日上,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李世民今日心情高興:“承乾,你說得很好,那麼,你在東宮那邊是不是要成立一個館,你可以招納一些士人,幫著你一起撰寫此書。”

聞言,李承乾當即跪伏於地,口中說道:“父皇,兒臣打算成立崇文館,其目的就是為了保管東宮的圖書、典籍,大家可以在一起討論經學,同時,蒐集各種史料,更加詳實地編撰《資治通鑑》。”

“好,朕准奏!你這邊成立崇文館,所需的經費,回頭朕撥給你。”

“謝父皇!”

“你還有別的要求嗎?”

“沒有了。”

“還有一件事,朕要和你商量一下。”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口中所說的是什麼事。

“請父皇示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