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我這個人眼裡揉不得沙子,我看到什麼不公平的事兒,我就要說出來。”
“從頭到尾,朕都看了,長孫衝還是有進步的。”李恪見他父皇發話了,也不再說什麼了,他負氣轉身離開了現場。
不管怎麼說吧,這事就算是長孫衝混過關了。
李世民當場宣佈把李麗質許配給長孫衝。
李麗質卻哭著跑了回去。
東宮。
這一日,崇文館順利地成立了。
這件事對於李承乾來說,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直以來,由於李泰創辦了文學館,手下人才濟濟,朝中有很多大臣爭相歸附,好似那就是一種暗示,暗示李世民要改立太子似的。
如今,李承乾成立了崇文館,規模更大,招攬的人才更多,而且,這些人都是經過李承乾親自挑選的,都是德才兼備的人。
另外,由李承乾主編的《資治通鑑李承乾注》,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史書,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做了注。
也就是說在司馬光原來的內容之上,又增添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同時補充了很多史料,使得這部史學鉅著的內容更加詳實。
李承乾忙裡忙外,既要忙著撰寫新的內容,也要收藏一些圖書典籍。
他正在忙碌著,只見李泰來了。
“皇兄,我來向你道喜啊!”李泰不親假親,不近假近。
李承乾一看,在他的身後跟著數名隨從,抬著一塊匾,上寫四個大字:“翰墨書香。”
“青雀,那孤可就多謝了。”李承乾說著命人把那塊匾高掛了起來。
“你何必如此客氣呢?咱們兄弟之間,還用得著這麼客氣嗎?”
“你說的也是。”
“你的崇文館正式成立了,弟由衷地替你感到高興啊。”
聞言,李承乾心想好小子,到了此時,你還在和孤演戲,你不恨孤一個洞,那就已經不錯了,還說這樣的話。
不過,雖然李承乾心知肚明,也不便戳穿他:“如果說做學問,孤哪裡能比得上你呢?可是,父皇偏偏要孤興辦這崇文館,孤也是沒辦法啊,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差使。”
“你太謙虛了,弟已經聽說了,你撰寫了一本《資治通鑑》,堪比《史記》啊,能拿出來給弟瞧瞧嗎?”
李承乾一聽,就知道他是心中不服啊。不過,也沒關係,好書從來都是不怕人家推敲的。
於是,李承乾便把第一卷取出給他看。
李泰仔細地觀看了之後,就是一皺眉。
他平時自認為自己的文筆特別好,可是,當他看完了第一卷,就已經明白這本書比起他編纂的《括地誌》絲毫不差,而且,在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他。
因此,他心中很是不平衡,覺得這沒道理啊,他心想平時也不見李承乾寫過什麼文章,怎麼一出手竟然會有這樣的大手筆呢?
真是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啊。
雖然他心裡羨慕嫉妒恨,但是,他嘴上不能這麼說:“皇兄,真是沒想到,你是深藏不露啊,你有這本書,便可以名垂青史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孤之所以編纂這本書,就是要讓人們以史為鑑,學習前人治國的成功經驗,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從而能把我們大唐治理得更好啊。”
“你這本書立意高遠,令弟佩服啊。你只要有新卷出爐,你就派人給弟送去一份,可以嗎?”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的話,那麼,自然是沒問題的。”
李泰又把崇文館裡外看了看:“你這裡還缺少什麼嗎?
如果有什麼需要的話,你可以派人到我那裡去取用,只要是弟那裡有的,都是一句話的事兒。”
“孤在這裡就先謝過了,目前來說,還沒有。”
李泰一邊看著書架上的那些藏書,一邊說:“上次,弟在吐谷渾被圍困之時,聽說你幫了很多的忙啊,要不然,弟還不一定能突圍呢。”
“正如你剛才所說,咱們是兄弟,不必說這些。”
“皇兄,以前,弟可能對你有點誤會,現在看來,你真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啊。”
李泰發現李承乾這裡的藏書也很豐富,甚至比他們文學館的藏書還要多,他真是弄不明白,平時,也不見李承乾習武,可是,沒想到,他的功夫竟然那麼高,不但會摔跤,還會射箭,而且,他還發明瞭太子弩;
從來也沒見他做過文章,沒想到這本書竟然寫得那麼好;
如今,也沒見他收藏過什麼書,竟然有這麼多的書,真是令人難以理解啊。
“皇兄,你成立崇文館,應該需要很多人手吧,要不弟給你推薦幾個人才。”
聞言,李承乾心想青雀,你小子又在跟孤玩心眼兒,你是在給孤推薦人才嗎?
你分明是想把你的心腹之人安排到崇文館裡來,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在這裡說什麼,幹什麼,你隨時都會知道了。
孤能上你的當嗎?
李承乾想到這裡,微微一笑:“多謝你的好意,我們人員都已經招攬齊了,孤正打算辭退一些人呢。”
李泰也是一愣,因為他也沒想到李承乾做事竟是這樣雷厲風行。
“弟聽說你和蘇婉就要訂親了,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啊,弟是一定要參加的,等參加完你們的訂親儀式之後,弟就要到揚州去了。”
李承乾一聽,就明白了,知道他是在找藉口,想在長安多呆一段時間。
“你能來參加孤的訂親儀式那是最好不過了,孤求之不得啊,你就像上次孤行冠禮時那樣,做一下主持。”
“咱們倆是親兄弟,蘇婉是蘇大人家的千金,出身名門,你們倆真是天作之合啊。”李泰嘴上這麼說,實際上在心裡暗罵,蘇婉你可真夠損的哈,我已經吃過你好幾次的虧了,總有一天,我都要收回來的,你等著我呢。
李承乾笑問道:“你也不小了,是不是可以考慮找一個王妃了?”
“弟……弟不急。”
李泰心想你們都成雙成對的了,我還是老哥一個,早晚就是自己一個人,不行,我得找母后,幫我物色一個。
“你還是儘早找一個比較好,這樣,早晚也有人照顧你的生活。”李承乾故意勸道。
“不用,我還小呢,此時,當以學業為重,既要編寫《括地誌》,又要處理那麼多的政務,哪裡有時間考慮這些兒女私情呢?”
“嗯,好像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啊。”
“我覺得作為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是事業,尤其是像我們生在帝王家,如果不能有所作為,那豈不是白活了一回啊。
我見過歷史上,那些皇子往往都是碌碌無為之輩,比如說,漢高祖有八個兒子,除了被呂后害死的幾個,剩下的幾位,除了劉恆之外,沒有一個有作為的。”
“劉長怎麼樣呢?”
“你是說,那個什麼淮南王?”
“正是。”
“劉長更是荒誕不經,他竟然率領著幾十輛車就要造反,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我從未見過歷史上還有像他這樣狂妄無知的人。”
“可能是漢文帝太過於疼愛他了,他在淮南出入使用天子的旌旗和車輦,而且,他打死了丞相審食其,漢文帝也沒有治他的罪。
所以,他的膽子就越來越大了啊。
最終,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對於這事,弟和你有著不同的看法,弟認為漢文帝並非疼愛劉長,而是有意要殺劉長呢。”
李承乾一皺眉,因為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在說漢文帝劉恆和淮南王劉長之間的事,實際上,是在說他和李泰之間的事:“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漢文帝表面上老實巴交,甚至會裝孫子,當初,在呂后得勢之時,他很擅長隱藏自己的鋒芒,其他的皇子都遭到了打擊,他卻能平安無事,從這件事上來看,說明他有著過人的智慧。
到後來,劉襄和劉章都是有機會做皇帝的,但是,那些大臣們認為他們太過強勢,如果做了皇帝,將來不便於控制,於是,便把劉恆接到長安做了皇帝。
周勃和陳平等人原以為劉恆是個軟弱之人,結果,他們想錯了,劉恆卻是一代明君,政治老道。
他只用一封書信便平定了南越王趙佗,使趙佗臣服於漢。
後來,周勃見到他,都變得神色恭敬。
由此可見,漢文帝是一個十分老練、精於權術的人。”
聞言,李承乾點了點頭,因為李泰說的有理有據,不能不說,他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只聽李泰繼續往下說:“後來,有一次,漢文帝和劉長一起去打獵,劉長直呼其為‘大兄’,漢文帝居然沒有反駁,就答應了。
他們名為兄弟,實為君臣,這樣一來,是違背禮法的。
劉長在淮南國使用和皇帝一樣的車輦和禮儀,甚至制定自己的法律和制度,隨意任免高官,漢文帝一概不問。
漢文帝這樣做,我們可以理解為,他是有意而為之啊。
他就是想培養劉長驕縱的性格,從而使劉長一步步走上謀反的道路。”
李承乾說:“後來,劉長真的謀反了,大臣們再三請求殺了他,漢文帝並沒同意,只是將他流放。”
“那也是他在做表面文章,因為,誰都知道,劉長的性格剛烈,難以忍受這樣的屈辱,而且,袁盎已經提醒了漢文帝,讓他小心在意,以防劉長在路途之中死掉,使得漢文帝背上殺弟的罪名,可是,漢文帝卻不管這些,依舊我行我素。
所以,弟認為,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陰謀。
劉長在不知不覺中,就中了劉恆的圈套。
因為,劉長是劉恆唯一活下來的兄弟,也就是他唯一的潛在的對手,只要劉長一死,就再也沒有人和他爭奪皇位了。
一切都在漢文帝的計算之中。
最終,劉長死在了流放的途中。”
“孤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劉長死後,漢文帝下令把沿途的官員全部斬殺,替他報仇,另外,又封了他的三個兒子為侯。”
“皇兄,那時劉長已經死了,漢文帝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想堵住天下人的嘴啊。”
李承乾一聽,既然李泰一定要這麼說,他也沒必要和他爭論了。
因為歷史本來就是說不清楚的。
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來,卻有著不同的含義,甚至可能是完全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