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在飲食方面要多加註意,不要再喝生水了,飯前一定要洗手,每天晚上,讀書不要讀得太晚,早點休息,要堅持午休,總之,飲食起居要規律!”
李承乾聽著母后的話語,心頭一暖,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兒……兒臣記下了。”
“既然你的身體已經康復了,那麼,就可以著手行冠禮之事了。
我已請人為你筮日,本月十六乃是黃道吉日,咱們就定於那一天行冠禮,你看如何?”
“行冠禮之事,但憑母后和父皇做主。”
“我已為你準備了冠服,你看看還滿意嗎?”
長孫皇后說著,把她親手為李承乾準備的行冠禮所用之物取出,展示給李承乾看。
李承乾發現,母后為他準備的那些物品,都十分精緻、合適。
要知道皇后可不是隻有他一個孩子,何況身為皇后,後宮之主,事情多如牛毛。
“兒臣都很滿意,讓母后費心了。”
“你是太子,行冠禮,可是一件大事,為娘做這些不都是應該的嗎?”
對於李承乾最近不喜讀書,和宮女之間言行輕佻,和他父皇吵架等事,長孫皇后隻字未提。
長孫皇后一笑:“你行了冠禮之後,可就是大人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有沒有心儀的姑娘?”
李承乾臉上一紅:“沒……沒有。”
“既然如此,為娘為你物色了一位姑娘。”
李承乾心裡一陣緊張,不知母后為他物色的是哪家的姑娘:“她是誰?”
“她便是秘書丞蘇亶的長女蘇婉。
她容顏清秀,品貌端莊,飽讀詩書,知書達理,不知你可樂意?”
李承乾心想自己是個穿越者,如何能與她成親呢?
“母后,蘇婉確實是個好姑娘,可是,兒臣覺得自己一方面年齡尚幼;
另一方面,兒臣尚未建立什麼功業,因此,暫時不打算考慮這件事。”
長孫皇后一皺眉:“成家立業,並非矛盾關係,你早日成親,有一個賢內助幫著你,不是更好嗎?”
“目前,兒臣只想專心讀書。”
長孫皇后見他執意如此,也不便勉強:“聽說青雀給你送去了兩棵人參,你沒收。”
“是的,兒臣的病已經好了,要那些也沒用。”
“見你們兄弟和睦,為孃的心甚感安慰,”長孫皇后嘆息了一聲,眼神之中流露出憂慮之色,“你也不小了,對於前朝之事恐怕也有所瞭解。
當初的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乃是同胞兄弟,可是,後來,楊廣當上了太子之後,卻殺了楊勇;
再說本朝,原來的太子李建成與你父皇也是親兄弟,可是,他與李元吉相互勾結,欲置你父皇於死地,你父皇被逼無奈,才將他們二人除去。
歷史如鏡,你與青雀、為善,一定要互敬互愛,互相包容啊。”
“請母后放心,兒臣和兩個弟弟親密無間,兄友弟恭,絕對不會再讓歷史重演的。
即使有一天,鬧出什麼不愉快來,只許他們不仁,也不許兒臣不義。兒臣不會和他們計較的。”
“你可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兄弟不和,必為外人所欺。”
“兒臣一定謹記於心。”
晚上。
紫宸殿。
李世民正在讀《群書治要》。
此書被李世民奉為治理國家的寶典,他不但自己讀,還要求太子以及諸皇子認真閱讀此書。
李泰跪伏在地上:“父皇!”
李世民低頭看了看他:“你起來吧。”
這傢伙腰比水桶還粗,磕了個頭,血壓快速升高,差點暈倒在地上。
他哼哧了半天,臉憋得通紅,終於,從地上爬了起來,雙手垂下,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看了,也是一皺眉:“最近,你讀書了嗎?”
“回父皇的話,這段時間,兒臣認真閱讀了《群書治要》這本書。”
“哦,有何感想?”
“此書內容豐富,涵蓋了五經和《三國志》《史記》《漢書》《後漢書》和《晉書》,彙集了修身、齊家、治國、平治天下的思想精髓。
兒臣閱讀此書,受益匪淺。”
李世民臉色稍緩:“你要認真閱讀此書,多讀幾遍,將其精髓領會,並且運用到實踐中去。”
“兒臣一定謹記父皇的教誨。”
“嗯。編纂《括地誌》一事,進行得怎麼樣了?”
“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另外,兒臣招攬了一些飽學之士過來,想成立文學館,請父皇恩准。”
“文學館?”
“是的。”
“這是好事啊,可以方便你們加強溝通和交流,准奏!”
“謝父皇。”
李世民說到這裡,不再說話了,繼續讀書。
李泰在旁邊看了看,鼓起了勇氣:“父皇,有一件事,兒臣要向你稟報。”
“什麼事?”
“據兒臣所知,太子經常和一個叫稱心的樂童在一起。”
“此事朕已知曉。”
“父皇恐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話怎講?”
“他們經常深夜聚在一起密謀。
有什麼事是白天不能說的呢?
為什麼要晚上見面呢?兒臣懷疑其中可能有什麼陰謀。”
“哦,有這種事?你可曾親眼見到過?”
李泰紅著臉道:“那倒沒有,兒臣只是聽說。”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沒有根據的話不要亂說。”
“是,父皇。”李泰本想告李承乾一狀,沒想到卻吃了個閉門羹。
於是,他轉移了話題:“前幾日,兒臣在街上碰到了杜如晦之子杜荷,可是他卻沒有向我行禮。”
“杜如晦之子?”
李泰試探性地說道:“是的,兒臣認為他自恃功高,沒將兒臣放在眼裡,他這不是藐視兒臣,而是藐視父皇啊!”
在李世民看來,皇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括任何人,不管你是誰,哪怕是太子也不行。
聞言,李世民果然十分氣憤:“他是越來越過分了,明日早朝朕便要問問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父皇,朝中有功的大臣多了去了。
記得當年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可是,他們這些人,不思感恩,一個個卻想著造反,後來,高祖沒辦法,又將他們一一除去。
父皇的文治武功,從古至今,無人能比,很多大仗、惡仗,都是父皇親自指揮,衝鋒陷陣,浴血奮戰,打下來的。
但是,父皇得了天下之後,並沒有忘記那些文臣武將的功勞,也沒有計較他們的出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原太子一黨的,都一視同仁,一一論功行賞了。
可是,他們現在卻驕傲了起來,都忘了本了,竟敢藐視兒臣和父皇。
兒臣認為此頭絕不可開,否則,我們皇家的威嚴何在?父皇的天威何在?”
李泰一張小嘴說得一套一套的,當真把李世民的火給挑了起來。
李世民豁然站起,額頭上青筋暴起,氣得揹著手在殿內來回直溜:“朕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漢高祖不喜歡儒生,原來是有道理的,人們常說,‘房謀杜斷’,朕承認杜如晦善斷,可是,再怎麼說,他的兒子也得守臣子之禮啊。”
“父皇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