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泰武皇帝在武英殿召見內閣重臣。
“我大明兩京十三省,然北京、山東、山西一京兩省尚被建奴竊據,搞什麼剃髮易服,妄圖以夷代夏,今朕已御極,自然不能再放任建奴肆虐,諸卿何以教朕?”
在知道本世界是遮天后,朱存梧有想過放棄江山社稷去修道,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他掐滅了。不說【諸天帝王論道群】是他最大的底牌,放棄皇位說不準會被踢出群。便是他自己,也捨不得放棄主宰天下的權力。
如此,就只能好好打理大明,打造一個氣運皇朝了。
“陛下,兵法雲“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臣以為當以徐州為主,沿著運河逐步推進,如此一來輸送輜重也方便些;其次洛陽為輔,牽扯建奴北直隸的兵力。”
黃國公朱誼源官拜中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又是皇帝的堂叔,身份顯赫,自然是他最先開口。
“陛下,臣以為還可讓陳王從榆林出兵大同,進一步牽制建奴兵力。”
藍田侯、武英殿大學士朱誼淮不甘落後,搶在內閣次輔建極殿大學士王應熊之前開口。
王應熊無奈,與文華殿大學士陳士奇相視苦笑附議。
王應熊和陳士奇在崇禎十七年剿滅張獻忠後投靠當今,拜為王府左右長史,昨日登基大典,二人皆封侯入閣。
如今內閣只有四人,兩個宗室、兩個文臣,文淵閣大學士和東閣大學士暫時空缺。
皇帝不顧天下非議讓宗室入閣,在大明朝可謂是開先河了,其打壓文臣的心思昭然若揭。
“既然卿等已有章法,那就按此執行吧。”皇帝對內閣的矛盾視若無睹,或者說是喜聞樂見。
要是朝廷重臣一團和氣,他反而睡不著了。前明中後期,憲宗、孝宗、武宗、僖宗四帝死的不明不白,世宗數次遇險,裡面都少不了文官集團的影子,他可不想步入後塵。
洪武朝三大柱石,宗室藩王、淮西勳貴和文官三足鼎立,太祖皇帝才能得心應手地掀起“四大案”,廢除丞相制度。
靖難後,宗室逐漸就廢了,新的靖難勳貴在土木堡之變後也廢了,剩下的文官做大,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文官集團,宗室武將任由其肆意欺凌。
前明中後期,正德、天啟不甘受制於人,可宗室勳貴扶不起,外戚又不靠譜,也只能任用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結果身死成謎,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泰武皇帝可不會再放任文官集團繼續放肆,又膈應宦官,所以扶持宗室勳貴和文官集團打擂臺,自然是順理成章的。
昨日登基大典封賞功臣,總共才封了三個國公、十七個侯爵,其中宗室就有十五人,剩下的五個中還有一個是外戚,即皇帝的小舅子葉道真。
泰武皇帝任人唯親顯而易見。
而且在瞭解本世界是遮天后,泰武皇帝更是打定主意要加大扶持宗室,日後修行資源也優先供應宗室。玄幻世界,到底是自己人用的才放心。
“傳旨,著令西寧王督師北伐,節制淮北諸軍,京營第三鎮、第五鎮也歸其統帥;洛陽趙國公領第四鎮為偏師,進取河北,牽制北直隸;陳王率第二鎮兵進大同、威脅宣府。”
西寧郡王朱誼溪是皇帝的親叔叔,皇帝父母早逝,對朱存梧兄弟三人多有護持,皇帝入漢中後領兵堅守散關三載,攻破南京後鎮守徐州,勞苦功高。這次皇帝讓其領兵,也是想讓其藉著收復北京之功,晉為親王。
陳王朱存李是皇帝的胞弟,行二,一直統帥親兵營侍衛左右,收復陝西后鎮守西安老家。
而鎮守洛陽的趙國公朱存榛是皇帝的從兄弟。
想了想,皇帝又開口補充,“令徐國公率第三鎮乘長江水師戰船,自登萊登陸,襲擾山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