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事,朱存梧知道,還是得開源節流。對此,他早有考慮,只是一直等著合適的機會再提出來罷了。
“我大明開國至今已兩百七十餘年,天下宗室達三十萬之巨,朝廷確實奉養不起了,是時候改一改制度了。”
朱存梧自龍椅上起身,走下御階,在奉天殿內不斷徘徊。眾臣緊促呼吸,不敢發出絲毫聲音,生怕打斷皇帝的思路。
良久,皇帝重新回到御臺上,才悠悠開口。
“自今起,親王嫡長子為世子襲爵,其餘嫡子封郡王,庶子封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襲侯爵,歷代以降,降至奉國中尉,則世襲罔替,其餘諸子不再封爵;鎮國將軍等爵,亦是嫡長子襲爵,無子爵除,歷代以降,降至奉國中尉,則不再襲爵。”
“另外,各等爵位的年俸也改一改。親王年俸三萬石,郡王五千,國公五千,侯爵三千,伯爵一千二,鎮國將軍一千,輔國將軍八百,奉國將軍六百,鎮國中尉四百,輔國中尉三百,奉國中尉二百。”
此話一出,引得眾臣拍手叫好,皇帝這一下子直接把最大頭的親王待遇砍了一半;郡王待遇雖有提升,但是人數少了;其他將軍中尉雖然表面上看待遇沒變,但是人數大大限制,十成砍了九成九。
其實朱存梧在登基前,考慮過公侯伯等爵位也要降等襲爵的,以防止勳貴子孫後代成了混吃等死的廢物,但是在知道世界真相後,也就打消了這個想法,他覺得自己日後活個上千歲沒問題,真要有看不慣的勳貴,直接除爵就好,沒必要這個時候傷了人心。
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內閣首輔朱誼源上前,提出新的問題,“陛下,那前朝的諸位親王,該是怎麼個章程?”
其他眾臣一聽,好傢伙,這要是多降幾個,又能省一大筆錢糧,一時間琢磨著哪些親王應該降等。
對此,朱存梧早有打算,“秦王、周王、瑞王三藩世襲罔替,其餘諸王如今暫不降爵,往後三次降等襲爵,郡王、國公、及至侯爵,則不再降。”
群臣瞭然,皇帝出身秦藩,秦王之位不可能廢除,而且秦王朱存極和其弟朱存木釜到現在也沒有子嗣,且不像是長壽的樣子,想來也沒個幾年了,到時候正好將秦王之爵收回來,沒必要現在做惡人。
瑞王朱常浩乃萬曆皇帝第六子,天啟年間就藩漢中,皇帝當初護持秦王逃到漢中後,瑞王多有支援,又率領諸王勸進,今上登基後擔任宗人令,處理宗室事務,允許瑞藩世襲罔替,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周王,第一代周王朱橚乃太祖第五子,馬皇后嫡出,世祖爺胞弟。而上一代周王朱恭枵,在闖賊數次攻開啟封時,親自組織城防,並散盡家財犒賞守軍,直到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掘黃河水淹開封,朱恭枵一家出逃至歸德府。崇禎十七年,朱恭枵薨逝。弘光帝登基後追諡曰“端”,因世子早逝,由其孫朱倫奎繼位周王。
皇帝允許周藩世襲罔替,則是在樹立標榜,從而告訴其他藩王,不是皇帝要降你們爵位,實在是你們自己表現太差,一個個吝嗇家財,結果到頭來全便宜了闖賊、西賊,一家人還白白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