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莖為也就是劍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劍格為劍莖和劍身之間的護手,又稱為衛、璏、劍鏜;劍首為莖的末端常有的圓形部分,又稱為鐔;劍箍為莖上的圓形凸起的紋飾;劍緱為在莖上纏繞的繩子;劍韁為系在劍首的皮繩,用於懸掛在手腕上便於取用;劍穗為為系在劍首的流蘇,又稱劍袍,多為裝飾。
此外,劍通常配有劍鞘,又稱為“劍室”,套在劍身之上,將其藏住,有保護劍身和方便攜帶避免誤傷的作用。
《周易》中的有言,“君子藏器於身,以待時而動”。
因此,劍在鞘中,又有“藏劍於鋒、待時而動”的說法。比喻君子應像劍藏鞘中一樣將才能或鋒芒隱藏起來,不輕易顯露,避免因過早展露鋒芒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以便在合適的時機採取行動。
總之,劍在華夏文化中,不單單是一件兵器那麼簡單,其暗合中庸為人處世之道,亦是君子的象徵。古人言“古王皆有君子之氣”,亦有皇帝君臨天下之說,故而劍有“百兵之君”的美稱。
而朱存梧要祭煉的劍器,則是以八面漢劍為模板。
華夏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裡,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
漢劍,可以說非常準確的代表了華夏儒家文化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的風格,而其中所蘊涵的“藏”與“顯”都是這種精髓所在。
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
在漢朝歷史上,劍在當時是權貴的象徵,富貴人家中都有用劍製作的裝飾品,高貴華美;同時在戰場上,劍仍是一種不可少的武器。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之後漢朝的皇帝和官吏,則無不佩劍,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
後來,漢武帝劉徹自幼崇尚武力,又徹底打敗了匈奴,使臣民榮譽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大大提升。
因而自漢武帝起,漢朝開始崇尚武功封侯,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潮流,這一點連之乎者也的太學生、以及偷雞摸狗的遊俠也不例外。
就拿曹操來說,曹操在成為諸侯前,最大的志願是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上“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由此可見漢朝對於武力的崇尚,也就不外乎有了“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句名言。
而八面漢劍,則是漢劍的一種,劍身長而窄,在靠近劍鋒的部分有收腰,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
八面漢劍,代表了華夏鑄劍工藝的最高水準,比一般的四面劍更厚,強度自然比四面劍高,且不失輕盈。
八面漢劍在外觀上,也更威武霸氣,細長且光亮挺直的劍身,使人聯想到正直的人格,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端正溫良的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
良久,朱存梧苦海中玄光閃爍,神紋綻放慢慢開始收斂,最後形成一柄通體玄黑、幽光閃爍的三尺長劍。
朱存梧神念一動,長劍躍出苦海,閃現在手中,細細打量,其形樸素大方、劍身上布有金色龍紋,又增添了神秘華貴之氣。
手指輕輕拂過劍鍔,朱存梧非常滿意自己的傑作,思索片刻,道:“以後,汝便喚作‘明皇劍’吧!”
手中明皇劍輕吟一聲,顯然對這個名字很喜歡。
朱存梧大笑,“待日後,朕尋得龍紋黑金融入其中,汝將是名副其實的明皇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