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一介女流竟然也能有如此真知灼見,實在讓我等這些大漢官員汗顏啊!”
“看來那國師的確乃高深莫測之人,隨便指點一個婢女,竟也能使其到達如此地步。”
“非也,仙姑自然厲害,然也要看個人的悟性,此女想必是天賦極高,這才能被仙姑一點即通……”
“要我說,這都是賢王的慧眼識珠,若不是賢王,那仙姑又怎能入我大漢宮廷……”
讚美聲此起彼伏,甚至每一個能被讚美的角度都被那些官員發掘出來了。
到了這個時候,蘇然已經不在意眾人是讚美她還是讚美顏曜冰抑或是劉弘昌了。
其實,這只是她根據顏曜冰的富國五策,以及她對南漢的瞭解,來簡單細化的。
她當知道這些目前很難實現,也知道還有更多更好的辦法。
畢竟數千年的歷史中,有著無數可以借鑑的模板。
但這些都不重要!
雖然敷衍,但她已經完成了對劉弘昌的約定:代表劉弘昌發表了看法。
但看著那些官員滿臉震驚的表情,甚至連鼎鼎大名的“南漢蕭何”與“一家四相”的兩位宰相都投來了讚賞、敬佩的目光。
她心中還是莫名地覺得很爽!
這大概就是作為一個歷史專家穿越後的好處。
她甚至都可以想象,日後輔佐趙匡胤時,她將後世那些相對先進的制度、改革、舉措等等提出來時,將會造成多大的反響!
殊不知,劉弘昌也在幻想:若日後將蘇然利用到極致,他能給南漢帶來多大的發展空間。
這大概就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終極呈現。
但他還是及時收斂了心神,在眾人都驚喜不已時,將他的神情壓得十分嚴肅。
大聲道:“各位稍安勿躁!”
此言一出,原本嘈雜的大廳瞬間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紛紛向他投來了好奇的目光。
就連蘇然也忍不住疑惑地看向他。
劉弘昌不急不慢,正色道:“蘇然的這些舉措的確很高明!”
“各位應該都知道,本王已經向陛下請辭歸隱,原本是不該再過問政事的。”
“但既然陛下讓我再最後一次負責此事,那本王自然是要認真對待的。”
“所以,也請各位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對於現在的大漢,真的能將這些舉措落實下去嗎?”
聞言,眾人又都紛紛議論了起來。
劉弘昌卻接著說道:“各位,依本王看來,如今我大漢面臨著太多的問題,朝堂混亂、吏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可各地官員卻貪腐乘風、魚肉百姓!”
“此次潮州城之行更是讓本王寒心到了極點。”
“讓本王深刻意識到,我大漢才立國二十餘年,原本該是欣欣向上、茁壯成長的孩童!”
“可現在,卻儼然變成了一個身患惡疾的稚童!”
“所以,如果不先改革朝廷制度,不先肅清大漢官場,那再好的政策、再好的舉措,到頭來終將變形,終將成為魚肉百姓的惡政……”
此言一出,在場的眾人竟又再次陷入了沉默。
紛紛凝眉思索了起來。
見狀,劉弘昌十分滿意,而這就是他今天另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將制度改革的種子,提前埋進所有人的心中,為日後改革鋪路!
他當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贊成改革,但只要提出來,總會有人認真思考此事。
殊不知,大漢那兩位著名的賢相楊洞潛、趙光裔,以及西御院使王翷等人,此刻已經開始思緒萬千:
是啊!
想要推行這些舉措,就必須改革,可問題是,當今這位陛下,怎可能積極改革朝堂制度呢?
他連政務都不積極!
放眼大漢天下,能主張改革的或許只有眼前這位賢王了……
而此時的蘇然,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又又又一次被劉弘昌利用了:
劉弘昌這是故意讓她先說出舉措,為的就是引出他這段話。
換句話說,劉弘昌這是把她當梯子,踩著她達到劉弘昌自己的目的:提出改革朝堂制度!
所以,她很不爽!
這傢伙實在太可惡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他利用!
但與此同時。
她又十分佩服劉弘昌!
畢竟她清楚地知道,南漢現在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急著發展經濟,而正如劉弘昌所言,改革朝堂制度則是重中之重!
畢竟歷史上實在太多本意很好的改革舉措,最終因為朝堂制度的混亂腐敗,淪為惡政。
比如北宋王安石變法!
再比如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看來,這劉弘昌不禁城府極深,政治眼光也是十分毒辣……
而就在眾人思索著劉弘昌這段話的時候。
大廳外突然響起了郭文那焦急的聲音:
“王爺,王爺,宮裡來人了,說是奉陛下口諭,宣王爺立刻進攻覲見……”
血書?
聽著眾人的議論,蘇然不由地看向劉弘昌。
什麼鬼?
血書一事已經人盡皆知了?
這怎麼可能,血書一事只有劉弘昌和自己知道啊!
想到此,她再次看向劉弘昌,卻恍惚間發現劉弘昌眼底似乎閃過了一絲得意。
等等!
這抹得意……
難道劉弘昌又在算計什麼?
此時,劉弘昌的聲音驟然響起:“你沒告訴來人,本王身體尚未康復,不便進宮覲見嗎?”
什麼?
又公然拒絕聖意?
眾人都不禁震驚不已。
郭文的聲音再次響起:“王爺,我、我說過了!”
“可、可是王爺,來了很多禁軍,他們已經將王府圍住了!”
“說、說是王爺若不願進宮,那、那就只能綁您進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