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老爺子原本眉頭緊鎖,滿面愁容,但一聽到老爺子的話語,臉上瞬間綻放出了笑容,對著老爺子豎起大拇指,讚道。
“誰說不是呢,讓老安當甲長就是對的!”
“是啊!”
“是啊!”十幾個老頭跟著附和道。
“我說你們啊,就沒安好心,也不怕讓晚輩笑話。”老爺子頓時被氣樂了,輕輕搖了搖手,略帶調侃地吐槽道。
一行人不禁鬨堂大笑,那歡快的笑聲瞬間驅散了今日的陰霾,腳下的步伐也隨之變得輕快起來。
片刻的寧靜後,大家又自然而然地聊開了,你一言我一語,興奮地分享著各自所知的鄉村趣聞與八卦。
坐在驢車上的楊興,時不時被眾人的話語給勾起,抬頭聽了一會,又低頭拿起鵝毛筆書寫起來。
關於眾人交談的內容,楊興多少還是知道些。
今年是永樂大帝第二次北征,正月末,朝廷就下令讓山東、山西、河南及鳳陽等地下屬各州縣徵徭役,民十五萬運糧到宣府。
四團村,王劉甲十幾戶人,就是被徵徭役去了,除了留下收糧的男丁,每家每戶都要把多餘男丁派出去,真他N的苦!
沒有輪到徭役年的,也好不到哪裡去!
幾十萬大軍吃的糧,多少還是要從下面苦哈哈的老百姓這裡“搶”。
不然怎麼討好永樂大帝?
怎麼升官發財?
楊興為何突然想到要跟著去交糧稅,就是想看看這大明朝狗官們是如何壓榨老百姓的,見見世面,說不定以後有用呢!
四輛牛、驢車並駕齊驅,伴隨著三十幾位漢子的歡聲笑語,一路暢談。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行程,終於抵達了由五星村與四團村共同形成的倪谷集。
此時,集市上的道路兩旁已被清理得空曠無物,上百位老百姓或肩扛、或懷抱糧袋,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長隊。
楊謝甲一行人抵達後,迅速與四團村其他甲的村民們匯合,隨後在張里長的帶領下,一同排隊等候交納糧食。
閒來無事的楊興,在與楊父簡短交流後,尋得一個視野開闊的位置,開始仔細觀察起前方交糧的熱鬧場景。
湊巧剛好有一位壯漢子扛了兩包糧袋,帶著身後合抱一糧袋的兩個少年,跟著其里長走上糧場。
一個衙役和起他們說了兩句後,領著走向前方一個豎著,方形,底大口小的容器,開始倒糧。
“滴答滴答”,汗水一滴滴沿著臉頰滑落,時間也在這一聲聲水滴聲中悄然流逝。
沒過多久,裝糧的容器便被滿滿當當的糧食填滿。
按照既定的流程,接下來應當是記錄下這滿滿一容器的糧食重量。
突然,“喝”地一聲,楊興就看到從人群中跑出一人,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向糧場,周圍眾人淡定的讓出一條路就這樣看著。
隨著一聲“好”,楊興一下子傻了。
糧場上的容器,原本應當被裝得滿滿當當,露出似圓錐尖狀。
可一下子整個尖都沒了,容器晃了半天,灑出一大堆小麥出來。
這TM也太賤了吧!
眼前出現的這一幕,楊興不敢相信,連忙揉了揉眼,才確認是真的。
看了看周圍之人,包括交糧的漢子三人,也只是皺了下眉頭,沒有說啥。
這讓楊興真的傻眼了,沒想到這大明官員這麼會玩。
未等反應過來,就看到那犯賤之人上前和漢子說了兩句,漢子笑呵呵點頭哈腰後,把糧袋剩下的糧,繼續往容器裡倒。
到這,楊興已經懵了,對眼睛、對大明已經產生了懷疑。
太不可思議了!
此時此刻,楊興心中五味雜陳,竟一時不知如何開口,匆匆跑向楊父身邊,一臉茫然地問道:“爹,這交糧還能踢一腳?”
“怎麼!這淋尖踢斛你看到了?”
“咋樣?好看不?”楊父挑了挑眉,打趣道。
好看個鬼啊!
“爹,這淋尖踢斛,一腳下去,糧食不都浪費了?“楊興沒好氣的吐槽了一句,繼續追問道。
“浪費啥啊!這一腳下去,撒的多,人家官老爺才賺的多。”
“你以後好好讀書,多練練腿法,爹也能跟著享福咯!”楊父笑了笑,拍了拍楊興肩膀打趣著。
會玩,真會玩!
聽了楊父的講解後,楊興大致上明白了“淋尖踢斛”這一說法的含義。
原來這大明官員靠這一腳來賺外快,還不容易被扣上貪汙的帽子,太舒服了。
真對了那句話——活人不會讓尿憋死,辦法總比困難多!
只要思想不滑坡,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這為了讓生活舒服,明官們,腦筋比誰都轉的快!
為讓腰包鼓起來,還真會想方法,就是不知道這折色火耗是咋樣。
難怪,人們常說,雖然看似老朱為農民設定的田稅不高。
但到頭來,老百姓真正能拿到手的糧食卻少得可憐。
也就這些官吏講風度,踹著踹不著,只踹一次,不帶補腳,不然真要人命!
但運氣不好,碰上腳法厲害的,一腳下去,就給你把裝的糧都踢出來。
再高產的田地,也經不起這般踢!
想明白這些,楊興對接下來的交糧場景失去了興趣,不願再看下去,以免徒增煩惱,心生怒氣。
找個地方寫字,無疑是最為有益的選擇。
自己如今這泥腿子身份,什麼都改變不了,還是好好讀書吧!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恆久不變的道理!
-----------------
注1:十二年春正月庚寅.........發山東、山西、河南及鳳陽、淮安、徐、邳民十五萬,運糧赴宣府.........朱榮為前鋒——《明史·本紀·卷七》
注2:洪武十四年詔、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黃冊。以一百一十戶為裡。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管攝一里之事.........則帶管於百一十戶之——《大明會典·卷二十》
注3:淋尖踢斛:“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體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棵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幹不動,落葉紛紛為最高境界。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如超過兩腳為不合格,需要繼續修煉.........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楊、李賢、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靠這兩招的收益養活自己的。而後來的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為合法收入。”——《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