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一年一度的縣試如期而至,考場門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身著長衫的書生們絡繹不絕,既有青春洋溢的少年,也有沉穩睿智的老者。
今日清晨,楊興與王秀才一同前來為楊東等人送行。
眾人看著昔日的同窗,如今已身披秀才之名來為自己加油打氣,心中並未生出一絲氣餒,反而更加鬥志昂揚,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東哥,樂樂,你們好好考,加油!”楊興目送著眾人走進考場,加油打氣道。
“小興,如今學業學的如何了?”
楊興聞言,轉身看著王秀才,恭敬的回道:“先生,學生的學業還可以,去年年底在縣學名列前茅。”
“那就好,老夫雖說只是秀才出身,但也參加過幾次鄉試,有一些心得,你有空,我二人也可交談一番。”王秀才摸著鬍鬚笑了笑,倍感欣慰,拍了拍其肩膀。
“好,多謝先生的厚愛,不知先生現在是否有空,找一安靜之地,教教學生?”楊興恭敬的問道。
“方便,那小興,你帶路。”王秀才點了點頭,一臉和藹可親的回道。
得到王秀才的首肯後,楊興將他帶到店鋪中自己的學習室,二人坐下來暢談學問,分享彼此的心得。
儘管在縣學有吳訓導等舉人出身之人悉心教導,但此刻與王秀才的探討,對楊興而言同樣受益匪淺。
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其意便是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長處,當與不同的人相處時,便能在不同的領域找到學習的楷模。
透過和不同的人互相交流,可以吸收其優點,摒棄其不足,這樣的學習方式相較於獨自鑽研,效果更為顯著。
從清晨到黃昏,兩人交談甚歡,彷彿置身於學問的海洋,連中午楊母精心準備的飯菜也幾乎未動。
直到楊東等人考完試歸來,對話才暫時告一段落。
楊興寫下最後一句文章,放下筆,開口道:“先生,今日我們就先聊到這裡。等改日有空,學生再向你請教。”
“可以,你這兩日把文章寫好,到時吾等再交流一番。”王秀才看著手中佳作,甚是滿意的回道。
...............
半個多月後,縣試落下了帷幕,有人歡喜有人愁。
此次縣試,依舊只錄取五十人,在楊東等人之中,只有王良和楊猛兩位考過。
其餘人都是在第三場小考中未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楊樂竟然能一直堅持到第三場。
看來家庭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確實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才讀書識字兩年多,就能有希望一舉考過縣試。
楊興這段時間可沒有閒下來,時常向王秀才請教,對學業的幫助顯著,使得文章書寫越發老練,獨具特色,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風采。
二月二十日下午,楊興在縣學學堂裡,專心致志地書寫著最後一篇文章,然而周圍的氛圍卻讓其感到有些異樣。
同窗們一直在咳嗽不止,顯得頗為不適。
楊興疑惑問道:“劉兄,你們這一天都一直在咳,都怎麼了?”
“咳......咳,楊兄,這都是季節變化,一到這個時候,就不知道咋回事,喉嚨就不自然疼痛,讓人心煩。”劉誠捂著嘴,咳一下,回一句。
楊興看到眾人這樣,就知道自己那寶貝有用了,笑著回道:“原來是這樣,我知道一個方子,對治喉嚨乾咳疼痛很有幫助,可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咦,有這好東西,楊兄那你不趕緊給我用下。”曾全興奮著追問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