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先率領上百名青壯年,與亳縣知縣等官員,連續五日的並肩作戰,終將縣城內的淤泥積水徹底清除。
也不知朝廷內部在幹什麼,等災情都安穩了,派遣的賑災官員才抵達縣城。
這幾日,亳縣趙知縣發現楊為先是個可造之才,其才華橫溢、組織力超群,且對地方治理有著獨到的見解的生員,非常之罕。
準備帶著楊為先一同去面見賑災官員,露露臉,說不準到時人家給其記一功,傳到中樞、永樂大帝那。
但是,楊為先卻婉拒了趙知縣的美意,深知目前自己一心向學,志在科舉,不願過早嶄露頭角,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引來不必要的麻煩與危險。
可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一般的好事,想不出門很難,光那一幫災民就會幫其宣傳。
再說了,是金子就會發光,有些事情是瞞不住某些暗地之人,最終依然會傳到那最上面。
忙完亳縣之事,楊為先並未急於返返四團村,而是與二叔一行人駕車沿渦河而上。
前往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看一看上游太康縣周邊幾縣的情況。
越往前走,黃河決口的影響越大,原本以為亳縣的遭遇已屬慘烈,不料愈近開封府,所見淹沒的村落與農田更為廣袤無垠。
儘管朝廷已遣官救援,但那些遺留下的痕跡,依然訴說著曾經的浩劫之重。
行至尉氏縣,眼前的景象讓楊為先心潮難平,實在難以再往前一步,前往開封城的念頭也隨之消散,遂決定即刻折返亳縣。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有些這事情不親眼看一看,永遠都不會知道它是真是假。
此時親眼看到災難發生之地,楊為才知道黃河對百姓有多麼大的傷害。
要是再往前走,楊為先可能就忍不住,去找那幫只知道修京杭大運河,忽略黃河的治理之人大罵一頓,甚至痛打這幫人。
人為的築起堤壩阻擋黃河北流,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自然特性,導致黃河決口改道氾濫,水患的肆虐。
這樣做,會發生哪些危害不知道?
一群只會拿著老百姓血汗錢,不為百姓幹實事的傢伙,奸臣,一幫奸臣。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為何要這樣?
為何?
為何?
難道這個時代百姓就不能富足?
就不能安逸的生活嗎?”
夜幕低垂,滿天星辰如織,一座靜謐的院落中,突然響起了陣陣憤慨而揪心的聲音。
這聲音穿透夜色,正是來自深思中的楊為先。
“老弟,你真不去勸勸?”站在小院側門的張仁民,看著遠處院落中的身影,開口向身旁之人問道。
“哎,勸不了,小興這樣不是一回兩回了,讓他好好靜靜吧。
你看他的字就知道,其內心志向。
吶,這你看不是有人過去了嘛!”二叔攤了攤手回道。
二人的目光重新聚焦於院落之中,只見張詩涵手捧一碗熱騰騰的湯,步伐輕盈而緩慢,向楊為先走去。
“楊公子,你這樣喝酒多難受,我熬了一碗銀耳蓮子羹,你嚐嚐。”張詩涵看著面前醉意朦朧的楊為先,勸解道。
楊為先看了看來人,晃了晃頭,回道:“是張姑娘啊,你放這吧,我等會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