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郎,信上說,你準備這幾日就要去順天府參加會試。
可會試不是明年二月初嘛?要這麼早去嘛?”
劉筱婉臉上掠過一絲憂慮,帶著不解的語氣輕聲問道。
“是啊,楊郎,要這麼早出發嘛?”王可馨和張詩涵跟著問道。
“是準備過幾日出發的。路途遙遠,提前去好,到時好安心備考。”楊為先嘴角掛著一抹淡然的微笑,淡定的回答道。
為何明年要前往順天府參加會試,而不是應天府,這就跟永樂大帝北巡事件有關。
永樂元年正月,永樂大帝“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四年閏七月,淇國公丘福等請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
由此,拉開了興建北京宮殿的序幕。
永樂帝特遣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一批官員,赴全國各地督軍民採木、造磚瓦。
又命工部徵天下諸色工匠民夫於永樂五年五月赴北京聽役,這些可以被視為永樂大帝決意遷都的前奏。
兩年多以後,永樂七年春,永樂大帝首次親巡北京。
為了這次北巡,他特命禮部鑄就加有“行在”二字的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等印十四顆。
到北京後,永樂大帝親臨定議,封昌平縣黃土山為天壽山,作為死於永樂五年的皇后徐氏的山陵。
永樂十一年二月,永樂大帝再次北巡,來到北京。
這一次北巡期間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即在北京舉行永樂十三年乙未科的會試和殿試。
作為科舉考試中最高等級的會試和殿試,本應在京師應天府舉行。
可從此,由北京取代南京,而成為會試和殿試之地,是永樂大帝發出遷都的強烈訊號。
這可以說是北京成為真正意義京師的標誌性事件,表示正式遷都已為時不遠。
永樂十五年春,永樂大帝決定第三次北巡。
此次留守安排與以往不同,規定太子處理政務期間:“其身邊的侍衛及在京各官府官員,上呈事務皆遵循常規禮儀。
而外地文武衙門需合議上報的事務,則需呈奏並等待批覆後再執行。”
又規定“內外文武大小官員俱從行在吏部、兵部奏請銓選”,將太子管轄的政務範圍縮小為南京日常事務。
同時命行在吏部、兵部全權行使正式中央機構職能,而南京吏部、兵部雖名義尚為中央機構,實際權力相對已喪失殆盡。
從這,可看出北京即將上升為京師,而南京將下降為陪都,這一系列微妙操作,則是權力轉移。
從三年前開始,會試殿試就放在了北京,楊為先前往北京參加考試,也實屬正常。
再說了人家永樂大帝都在那,必須要去啊!
“楊郎,要不你帶上涵兒妹妹和馨兒妹妹吧,這樣路上也有人照顧你。
要不是家裡管的嚴,我也去了。”劉筱婉一臉失落的關心道。
“是啊,是啊,楊郎你就帶上我們吧!”二女一同附和道。
“不行。”楊為先一口回絕。
三女的臉色瞬間變得黯淡,眼眶泛紅,淚水在眼中打轉,似乎隨時都會奪眶而出。
楊為先看著三女難過的樣子,只好耐心解釋道:
“此路太遠,路途都有兩千裡,帶上你們吃不消的。
再說了現在是冬天,運河又走不了,只能陸路坐馬車,更麻煩,還慢。
再帶上你們,都不一定趕的上考試。”
“好吧,都聽你的。”三女強忍悲傷,帶著一絲哽咽,勉強點頭表示同意。
目睹三女如此哀傷,楊為先心中不忍,溫柔地上前將她們一一攬入懷中。
三女亦是被這份深情所動,緊緊回抱著楊為先,四人緊緊相擁。
良久,楊為先輕聲深情的說道:
“婉兒,馨兒,涵兒,你們就好好在家做好嫁衣,等我明年風風光光娶你們進門。”
“楊郎,我們等你。”三女柔聲深情道。
此時此情,楊為先何不動容,俯首朝三女櫻唇,一一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