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起家,改造大明

第92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求訂閱)

十一月初九,楊為先四人出了歸德府,進入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州曹縣。

來到這,眼前的景緻驟變,一片蕭瑟與蒼涼,令人心生無限痛楚。

往前一直前行,越來越近靠近黃河,來到定陶縣。

望著那些步履蹣跚、面容無助淒涼的老百姓,讓人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酸楚,心疼之情溢於言表。

為何?

為何?

為何是這樣的景象!

這是楊為先等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同在一個大明朝下,為什麼會不一樣?

楊為先的內心實在難以平靜,只好讓楊東和楊猛停下車,帶著隨行乾糧救助著沿途百姓,詢問為何此地是這樣的。

一位又一位的問下去,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徭役不休,征斂不息。”

此時,楊為先終於明白,為何於少保要對永樂大帝說那些話。

“收斂好戰之心,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自從明初開始,山東連年災荒,餓殍遍野。

明太祖死後,永樂大帝又發動“靖難之役”,山東是主要戰場。

永樂大帝又準備把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大修宮殿。

為了供養京師官員及軍隊,又組織南糧北調,修浚運河,開鑿會通河,大量徵調民夫,山東人民首當其衝。

這幾十年間,山東又連續發生水旱災害,百姓吃樹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斂不息”,廣大人民陷入絕境。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楊為先此時最想說的一句話。

目睹眼前這些面黃肌瘦、眼神空洞的百姓,楊為先深感自己的渺小與無力。

作為舉人,自己的力量有限,或許僅能在一縣之地施以援手。

但放眼天下,仍有千千萬萬的百姓正遭受著飢寒交迫的煎熬。

內心掙扎不已,是應舍小我而顧大局,還是應著眼於眼前,盡己所能?

這些問題,在楊為先於曹州各縣奔波施粥、救濟百姓的日子裡,反覆縈繞在心頭。

在曹州各縣連續奔波七日,楊為先不惜花費三十兩銀子,購得上百石糧食以救濟當地百姓。

然而,對於飽受苦難的黃河沿岸廣大民眾而言,這些努力猶如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更令人心酸的是,此舉反而激發了更多百姓的絕望與無助,紛紛跪倒在地,乞求楊為先能將他們帶走。

哪怕是為奴為僕,只求能換得一口飽飯,一絲生存的希望。

楊為先望著那些苦苦哀求的百姓,心中如同刀絞,只能狠了狠心,駕著馬車,踏上了離開的路。

然而,卻有一個老人帶著兩個孩童,始終堅定地跟在馬車後面,步伐雖顯蹣跚,卻異常堅定。

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風霜如何侵襲,他們都咬牙堅持,直到一行人抵達了鄆城縣,準備渡過那浩渺的黃河。

“興哥兒,後面那位老爺爺還一直跟著呢。”

楊東轉頭望向緊跟在後的老人與兩個孩童,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輕聲嘆息。

“別管,趕緊上橋過河。”楊為先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狠心催促。

“唉。”

楊東嘆了口氣,繼續騎馬帶路過河。

隨著一聲沉重的撲通,緊接著空氣中迴盪起兩個孩童悲痛欲絕、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爺爺,爺爺,你怎麼了,趕緊醒醒。”

“哥哥,爺爺怎麼了,嗚嗚......”

一個約莫十一二歲的少年與一位八九歲的女孩,顫抖地坐在一位身形枯瘦的老人身旁,無助地搖晃著身體,口中發出陣陣悲痛的哭喊。

楊東聽到呼喊聲,急忙回頭看了眼,看到情況不對,連忙喊了起來:“興哥兒,有人倒了。”

“我聽到了,趕緊去救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