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北望燕山,南眺渤海灣,西連京城,東出山海關,可謂京城咽喉。
歷朝歷代定都北京,都曾稱通州,“上拱京闕,下控天津。
潞、渾二水夾會於東南,幽燕諸山雄峙於西北。
舟車往來頻繁,冠蓋絡繹不絕,不愧是實為京城周邊的咽喉之地,也是水陸交通的重要匯合點。
臘月初六午後,一騎一馬車沿著寬敞官道向通州城駛去。
行人與車馬絡繹不絕,即便漫天飛雪,亦未能減緩這份繁華與忙碌。
遠處的運河此時已經被凍住,但仍能隱約可見昔日舟楫穿梭、商船匯聚的盛景,漕運之繁忙彷彿凝固於這冬日畫卷之中。
楊為先目睹眼前景象,不禁瞠目結舌,思緒瞬間穿越回前世,曾有幸在國慶佳節踏足通州。
但那時所見,唯有林立的高樓大廈,京杭大運河的昔日輝煌已近乎荒廢。
通運河與北運河不過是供人漫步的公園水道,舟楫穿梭、商船雲集的盛況早已成為歷史塵煙。
而今,眼前的這番景象——漫天飛雪之下,運河雖冰封,卻仍隱現往昔繁榮的輪廓,彷彿時光倒流,讓自己親身見證了那份久違的繁榮與壯麗,心中震撼難以言表。
楊為先欣然決定讓隊伍停下,在此欣賞一會眼前的風景,也不著急趕路。
畢竟,通州距京城不過二三十里之遙,以馬車的腳程,轉瞬之間便能抵達北京城。
今日一見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先享受一番再行啟程。
大約看了半個多時辰,也欣賞差不多,楊為先才讓楊東和楊猛繼續駕車趕路。
出了通州城,向西至北京城的官道,那是又寬敞又平整,真不比後世國道差。
順著這寬敞平整的官道,一騎一馬車僅用半個多時辰便順利抵達齊化門,雄偉壯觀的北京城城牆赫然映入眼簾。
齊化門,是元朝修建元大都時所取,明朝建立後保留此名。
元代取這個名,根據齊為齊家,化為教化,合起來就有提現治民的意思。
但在後世,這門叫朝陽門。
是明正統年間,修繕北京城九門的城樓、箭樓、甕城時,取“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意。
但也有說是從城內望去,是朝著太陽昇起的方向,城外入城的人,是朝著皇帝的方向走來,有朝拜天子之說。
看向齊化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穀穗兒,後世有“朝陽穀穗”之說。
此時齊化門往來糧車絡繹不絕,進入門內糧倉貯存這些糧食為北京城消耗。
看著眼前的北京城,楊為先心中再次湧起深深的震撼。
雖說此時整個北京城修繕不到十年,大部分工程未完工,卻絲毫未減其巍峨壯麗之姿,不愧是“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
北京城,自古以“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來說明其位置重要。
西邊是太行山脈,北邊是軍都山等燕山山脈,南面永定河,而兩山脈在昌平縣南口會合,形成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灣環抱的是北京平原。
在地理上形成了“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的格局,是一處戰略要地。
看到這裡,就會理解永樂大帝為何要在此地定都。
此地,地勢之險要雄奇,藏風聚氣之格局,正是帝王建都之地。
此時的北京城,只有內城,皇城,紫禁城之分,“回”字形構造。
而“凸”字形,是百年後,那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搞的。
一開始準備擴建北京城,在內城外圍一圈,修著修著沒錢了,然後因為財力不繼,只修成了環抱京城南牆的外城。
楊為先等人欣賞了一會北京城,便一騎一馬車從齊化門進了內城,再順著街道向南前行來到會試考場——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是永樂十三年建成的,原系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
楊為先這一科是第二批進入此地參加會試的。
看了看北京貢院,楊為先連連搖了搖頭。
這北京貢院外圍看的都不咋樣,更別提裡面考場的環境了,肯定差的要死,還是沒法和江南貢院比。
看來這錢都拿去修北京城了。
楊為先確認完考試場地,便離開去找之後在北京住的地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