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起家,改造大明

第76章 越是熟人越坑人(求收藏追讀)

第三場,試以五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

何謂“經史時務策”?

“經”是指儒家經學理論。

“史”是指歷史問題,比如典章制度、歷史事件、人物評價介紹等。

“時務”是指現實政治、經濟、軍事等事務的看法,發表其觀點。

簡而言之,就是運用儒家經學理論,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並據此對現實的政治、經濟、軍事事務提出見解,既評古又論今,廣引經據典。

再說簡單些,就是考驗這幫考生有沒有啥治理經驗,對時務、國計、民生等重大問題的見解,即經邦治國的能力。

直接考這第三場的題目不是更好,與其讓考生累死累活的去苦學四書五經,不如多考考時務政策。

前面五場透過四書五經八股文刷下來的考生,放到殿試能出多少有才華治理國家之人呢?

就好比這一題,如何讓百姓安居樂......,多好的題目。

與其考四書五經,不如這樣類似的題。

如果所有學子都去認真思考這題,總結,走到朝堂,百姓還能不富足,大明還會不強大?

楊為先邊寫邊想,經過現代思想文化的薰陶,見過無數前輩的親身經歷,寫起這幾篇時務策,沒什麼壓力。

無非就是潤色下,符合當代情況就行。

這一場考試,十五日下午,太陽緩緩落下時,楊為先已經做完。

熱好晚餐和熱水,手拿著發放的月餅,望著天空的明月,想起了家人。

思緒逐漸飄向遠方,慢慢的進入了夢鄉。

等第二日天一亮,便起身開始抄寫題目到試卷上,認真檢查,確認沒有問題,收拾好,等待黃昏時分交卷。

八月十六日,黃昏時分,江南貢院大門緩緩開啟,上千學子走出。

直隸鄉試,告一段落。

聽天由命吧。

-----------------

八月十六日晚,戌時,直隸鄉試即將接近尾聲,考官們也算鬆了一口氣,他們在明遠樓登高望月、飲酒作詩。

考生們則趁著中秋佳節餘韻尚存,紛紛結伴而行,共賞明月之美,兼賞佳人之姿。

待至次日,部分人踏上歸途,而餘者則選擇留守,靜候放榜佳音。

貢院內部,卻有一幫默默無聞之人辛苦的勞作,為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之弊,彌封後的墨卷編號交謄錄人員用硃砂謄錄。

硃卷謄畢後,經對讀人員與墨卷校對無誤,分別套封,墨卷存放起來,將硃卷交外簾閱卷。

外簾官,也就是同考官,會從四五千名考生試卷中選出優秀的試卷,推薦給主考官,稱為“薦卷”。

正副主考批閱各房薦卷,以頭場為主,閱後結合第二三場的情況,互閱商酌,取定中額。

最後由主考官決定名次。錄取者的硃卷經與墨卷核對無誤後,即張榜公佈名單。

此時的江南貢院明遠樓上,由皇太子及未來明仁宗朱高熾,親點的翰林院侍講兼右贊善梁潛、侍講陳全兩位主考官。

帶領著進士出身的府推官或知縣擔任的四位同考官,以及鄉試管理班子,趁緊張繁忙的閱卷時光尚未拉開序幕之際,趕緊享受下中秋佳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