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聖完畢了,戰錘醫療研發團隊對未來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
在很久之前,大家對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如何開發,有很多研究思路。
但這種思路還停留在一些比較傳統的思維上。
就如李雪峰,聽陳牧對未來的講解後,對製作人眼視柱細胞的把控有了更清晰認知。
在陳牧沒來之前,李雪峰這邊的小組準備製作的人造視網膜是電子裝置結合仿生人工結構組合的方案生產人工義眼。
這種方案類似普及多年的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訊號,透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李雪峰這邊的團隊,準備製作出完整的仿生視網膜,給人眼植入完整的視覺元件和傳導元件,然後透過模擬訊號傳到人的大腦中。
但視覺傳輸大腦的技術,無疑更比人工耳蝸複雜且困難。
要知道視網膜有三層,感覺層由三個神經元組成。
第一神經元系統是視細胞層,專司感光,它包括錐細胞和柱細胞。人的視網膜上共約有1.1~1.3億個柱細胞,有600~700萬個錐細胞。
想要完美地製作,完全是古代人從零開始手搓3奈米晶片光刻機。
這不是吃頓餃子要配鍋碗瓢盆,是要準備吃這頓餃子的一切工具和食材。
陳牧提出的生物3D印表機,讓李雪峰等人困擾的技術難關多出無數可能。
他們無須用複合材料進行結構調整。
完全可以先製作出視覺細胞,然後搞出批次組合複製工藝,透過3D列印和縫合的方式定向組合人工視網膜。
這樣一來,就可以獲得百分百的原裝視網膜了。
不過這樣一算,他們好像又要調整自己研究方向。
而且該科研方向的調整幅度,就像是人力碰碰車比賽和F1比賽調整一樣。
以人工視網膜為標準,如何讓生物3D列印的視網膜和感光細胞跟需要治療的患者完美匹配?
要知道所有跟神經細胞產生交集的細胞都很難再生,科學界做過很多研究都以失敗告終。
因為失敗過多,大家都猜測神經細胞早在參與拓撲構建時便透過DNA遺傳編碼調整,不讓其他細胞干涉另一個神經元與對應細胞的正常執行。
一個小小的生化人眼列印技術,絕對是一個比製造半導體晶片還要複雜的工程。
更加複雜的生物工程再次開啟!
經過討論,3D生物列印技術便成了戰錘醫療公司的大研究方向。
各科研小組開始減少之前分配的研究人員,抽出更多的人,調整研究方向。
因為陳牧開的課題非常大,科研人員雖然足夠,但高效能的科研裝置嚴重不足了。
陳牧當即聯絡孫家棟,讓他多采購一批科研裝置。
“陳總,咱們之前採購的裝置還不夠嗎?”
孫家棟記得前段時間他批覆至少價值20億科研裝置的訂單。
“不夠,還不夠,這些裝置並不足以支援我強大的計劃。”
陳牧說完就給孫家棟開了一個採購計劃跟超級生物實驗室建設專案。
孫家棟接過表格觀看,駭然發現陳牧新增試驗場地和各類裝置。
比如高精尖的科研裝置採購費用極高,價格竟然高達95億。
新實驗室建造費用估計都要25億往上算了。
這是一個價值120億的大計劃,而且這還只是生物實驗室的科研裝置費用。未來的耗材,人工費、電費等更是不知道會消耗多少。
孫家棟擦拭額頭的汗水,心中感嘆不愧是科研小天才,對科研如此看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