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神經束是用有機生化材料製作出可跟人腦視覺神經相互互動訊號的仿生束。
它具有精確互動傳輸神經訊號,不外溢,跟神經細胞不衝突,跟人體大腦細胞不排異等諸多優點。
它也是未來人造有機仿生神經系統的前置科技。
二十多分鐘後,兩人帶著複製出的五套仿生神經束抵達。
陳牧吩咐技術員進行組裝合成。
這一忙碌又搞了二十分鐘。
很快,一個呈扁平狀,有一角錢大小,兩面光滑,菱角位置長滿柔軟神經觸鬚的半機械,半仿生材料製成的接收裝置出現在營養液中。
它就像一個扁平的水母,在透明培養液中擺動著觸鬚,來回飄蕩,宛若活物。
看著眼前的裝置,在場的眾人都心情激動。
這是他們忙碌了大半個月的成果,它是跨時代的產品。
該裝置結合人類有機化學和新式材料,和仿生工程學等一系列尖端科學組合而成的產品。
只要給人類腦部植入該裝置,就可以讓人類接收外接電子訊號,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
如果將這個應用繼續最佳化和擴大,它讓普通人省略幾十萬年進化出夜視能力,它可以修復一些受損的神經,可以讓老人或者高位截癱的患者重新恢復正常。
當然,還有一個最簡單,但是所有人都不可忽視的功能——視覺訊號轉譯技術,將代表虛擬時代的到來。
新的時代,觸手可及!
不過這扯得有些遠,先讓盲人恢復視力,再討論其他。
“繼續組裝其他視神經植入裝置,李教授,開始測試神經訊號傳導穩定性和精確度!”
“好的!”李嘉明點頭,表示明白。
李嘉明帶著技術員,開始對眼前植入式神經元件進行一系列嚴格的測試。
“神經訊號傳輸穩定。”
“視覺轉譯訊號穩定。”
“電訊號穩定,可以透過外接仿生捕捉器接收微電流。”
兩個半小時後~
“陳總,實驗資料非常完美,可以進行下一階段計劃了。”
陳牧頓時來了精神:“通知實驗者,安排臨床植入手術!”
張迅也迅速離開實驗室:“陳總工,我把這個訊息告訴其他人。”
“去吧!”
……
永市醫療機械義眼手術室外。
陳牧雙手交叉,單手抵下巴,看著被麻醉的木富國被推入手術室。
這是機械義眼臨床試驗的第52天。
52天前,陳牧跟李嘉明兩個團隊和張迅等人確認機械義眼專案完成理論驗證,並且進行到投入特殊手術實驗階段!
陳牧調動資金,張迅調動大量科研資源,安排電子計算機等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各類小組成員,參與最佳化機械義眼。
陳牧的性子是要麼不做,要麼做好!
為儘可能地讓機械義眼更完美,他還專門邀請菊廠製作新的視覺處理晶片。
同樣的這段時間,張迅透過評估,邀請了50名各型別的盲人,對義眼進行一系列臨床試驗和裝置安全性驗證。
臨床試驗非常完美,接受實驗的盲人都或多或少地感知到視覺訊號。
這個成果刺激了團隊,大家投入更多熱情和資源,最佳化視覺訊號傳輸方式,調整義眼整體,爭取將義眼做到小型化等一系列研究……
經過近二十多天的艱難攻關,他們獲得第二代機械義眼。
第二代義眼最佳化了大量第一代義眼的缺點,效能相當於大家從觀看網路不好的17寸黑白灰三色模糊影片,提高到規格為270p影片訊號一般。
雖然訊號模糊,探查高速移動物體後會有卡頓眩暈現象,但它證明了義眼可以被大幅度最佳化。
第二代義眼問題多,陳牧直接要求繼續最佳化。
隨著張煩了將仿生神經生產出來,陳牧以新材料搭配新裝置為由,進行神經植入裝置合成的技術攻堅。
經過各種嚴格測試,第三代義眼問世。
第三代義眼對人體無害,透過外科手術,給盲人患者植入神經訊號接收器後,可以讓盲人獲得更多的資訊量。
第三代義眼的成功,驗證陳牧提出最佳化思路的正確性。
按理說第三代義眼已經可以投入市場了,但陳牧再次提出它的缺點。
“視覺訊號接收還不夠細膩,體積很大,無法在夜間視物,抗干擾能力弱。”
陳牧提出缺點,科研團隊則最佳化第三代義眼的小毛病。
透過諸多問題攻關,他們對第四代義眼進行大範圍最佳化。
比如在複雜電磁環境中,外接的神經感知裝置的微電壓絕對不能超過0.55mV,抗干擾性超強。
老一代的視覺資訊處理裝置隨著菊廠流片出新視覺晶片,影象處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第四代義眼可以處理更為複雜的影象。還可以在超高速、超曝光、多頻閃、弱光線等複雜環境中視物。
不知不覺中,大家猛然發現第四代機械義眼的效能不僅超出了普通人類的眼睛,還大幅度提高。
提高到超出大家預估的水平!
至少普通人絕對做不到在黑夜中正常觀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