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想要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讓扶蘇也勤加學習。
【老規矩,先疊甲。】
【以下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如果各位有不同意見,那就以你的意見為準。】【下面,正式揭曉答案。】
【我個人的看法,自秦以後,在所有朝代之中,皇帝平均質量最高的,毫無疑問是:西漢.....】
由於先前天彎光幕的評論當中。已經講述過西漢和東漢。
因此,此時此刻劉邦、劉徹以及眾多西漢王朝位面的皇帝們,臉上皆是掛著喜悅的神色。被後世人認可,也證明了一代王朝的偉大,帝王的功績!
他們紛紛開懷大笑,認為這個答案非常合理!大漢高祖位面。
劉邦不加掩飾地放肆大笑起來。
“我劉氏血脈才是天下第一帝王血脈!”“還得是我的種好!”
看天彎光幕這麼久,他這是第二次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先前那一次,是看到後世自稱為“漢人”。
這次又榮獲皇帝質量最高的稱號。這叫什麼,這就叫雙喜臨門!
造成這些“榮耀”最大的功臣是誰呢?除了他開國之君劉邦,還有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再次沉喝。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反倒是有些不服氣了。
“朕一人,就足以將盛唐皇帝質量拉高九重天!”他完全有這個自信。
他打下來的江山,誰在他之後做皇帝,那就是純二代。做一個守成之君,都會名垂千古!
而不僅是李世民。
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與朱棣同樣很是不服氣。
他們都是一代雄主,對於這樣的結果,自然很不滿意。榮耀之事若失之交臂,總是讓他們惱怒!
【西漢皇帝的平均質量在所有朝代中最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下面,我就來與其他朝代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分析,講講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歷朝歷代有諸多不服氣的皇帝們。
此刻皆是正襟危坐。
他們都想要看看,這西漢皇帝們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想要將這份榮耀從他們手上搶走。
必須要有讓他們認可的實力才行。
【上限而言,西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都是一脈相承的政治冷血動物,簡直天生的搞政治好手。】
【高祖開國、文景修養、武帝拓土,昭宣二帝奮幾世之餘烈,跨至王朝頂峰。】
【幾位各司其職,恰得其分。】
【高皇后、文帝、景帝同時還兼任了體恤百姓的好品行,政治上冷血,民生上卻施予恩惠
【此外,西漢從漢高祖一直到漢宣帝,處置地方豪強的手段,基本可以說是華夏封建史的頂峰。】
【客觀上也是減緩了貴族階層對國家利益的腐蝕,直到元帝之後才逐漸式微。】
【最難得的是,在排除開國之君後,連續130多年時間內,還能連續出五位明君:文、景、武、昭、宜,且這五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長超過26年。】
【唯一沒啥能力的漢惠帝,也有呂后執政掌權。】
【就無縫銜接的大一統朝代而言,在華夏封建社會時期,這極為了不起。】
大唐高宗位面。
李治此刻忽然想起。
先前彎幕中說過,他兒子李顯的外號叫“六位帝皇丸”。而李顯是他與武媚孃的第三子。
武媚娘後來也成為了大唐的皇帝!
華夏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李治望著不遠處花園當中賞花作樂的武媚娘,目光陰沉。
“莫非,是因為她的緣故,導致我大唐不能成為皇帝質量最高的朝代!?”
一縷殺氣,浮現而出。
不遠處嬉笑的武媚娘嬌軀陡然一顫!
···
大明成祖位面。
朱棣開始仔細回想,先前穹幕中提及過的大明皇帝。太祖那可是堪比千古一帝的存在。
而朱允炆那隻不過是一個過家家的小孩子,被他完全忽略。他本身自認為更沒什麼毛病。
朱高熾與朱瞻基,似乎也幹得不錯,兩人開創了“仁宣之治”。
而再往後的話···
朱棣眼中怒火中燒。豬騎朕這個王八蛋!朱棣拳頭緊攥。
這小畜生,以一己之力打斷了大明朝的脊樑骨。真不配為大明朝的皇帝!
將大明朝一個大好的開局直接玩崩了。
而大明宣宗位面。
朱瞻基看向幼年朱祁鎮的目光,冷冽了起來。
這狗崽子,休想再染指大明皇位!
【如果說明君上限之高,其他朝代還有一論,那明君數量之多,在位時間之其他朝代就無可比擬。】
【在這裡我們和其他幾個朝代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結果就一目瞭然。】
【和西漢相比,東漢除了開國之主光武帝之外,就只有明、章帝還算不錯,再往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娃娃皇帝和外戚、宣官們玩得不亦樂乎,搞出了黨錮之禍不說。】【最後落得黃巾起義這種天崩之局,殺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東漢光武帝位面。
劉秀臉色不太好看。
沒想到自他之後,皇帝一代不如一代,連西漢的尾巴都追不上。“宦官干政,外戚干政!”
劉秀迅速在心中想好了對策。宦官干政可以立下祖訓、鐵律。
外戚干政可以下令讓皇帝只娶平民女子為後。
這些制度方面的問題,都不是什麼難事,最難的是·..劉秀嘆了口氣。
“最難的是如何確保,朕之後的皇帝,能夠嚴格遵守?”
那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立下了那麼多祖訓,到後面不也是全都被違背了。“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
劉秀陷入深思當中。
【再看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就崩壞了。】
【後面的皇帝也許水平並不算差,但是奈何唐玄宗李隆基留下的爛攤子太難收拾。】【外有一堆藩鎮不聽話,內有宦官屢屢為禍,於是大家局面上都很難看。】
大唐位面。
此時的朝代位面,位於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
李顯復位,而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唐隆之變”。誅盡韋后與武氏勢力,擁立李旦復辟為帝。
而李旦,為了避免鬥爭,想要將皇位禪讓於李隆基。可如今,他看到天穹光幕所言之後,也頗為無奈。
“早不讓我看見,晚不讓我看見,偏偏這個時候···唉,晚了。”現如今,這皇位只能李隆基坐。
“希望他可以避免這所謂的安史之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