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度也出現過這樣的五帝同堂的時期。】
【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但同時,這也是明朝最繁榮最巔峰的時代。】
【相比唐朝,明朝的“五龍同朝”持續時間比較短,影響力沒有那麼大。】【(1398年3月16日至1398年6月24日),總共持續了整整100天。】
【但給明朝的政治生態帶來的衝擊,是不容忽視的。】
......
這一刻,被天彎光幕提及到的這五位大明皇帝。皆是專注觀看,神情緊張。
尤其是朱元璋,他根本不信什麼五龍同朝,六龍同朝。
他認為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才會導致出現大明國力損耗過多的問題。只要改之,便可延續國運!
【1398年,朱元璋70歲。】
【大明帝國面臨著第一次皇權交接。】【兒子朱棣38歲,長孫朱允炆21歲。】
【少壯派朱棣與太子黨朱允炆,都具備接班的資格。】【這種情況下,誰能抗拒皇權的誘惑?】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誰,都免不了一場家族火拼。】【傳給朱允炆,發生了“靖難之役”。】
【傳給朱棣的話,朱允炆也會發動另一個版本的“靖難之役”。】
【因為這就叫人性,想當皇帝的痛發作後,進入這個局的人,換作誰都會以命相搏。】【朱棣作為藩王搶了親侄兒的帝位,他的皇位來歷不正,這是不爭的事實。】
【畢竟,朱允炆的皇位是先皇親自傳的。】
【別管是不是朱允炆不顧骨肉親情,“削落”在先,在忠君的問題上,朱棣就是造反。】彈幕滑過:
一這場歷時四年的內戰,不僅改變了大明朝的權力格局,更給這個新生的王朝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痕。
一龍爭虎鬥啊,這場內戰對大明國力消耗不是一丁半點的!大明成祖位面。
朱棣臉色陰沉。
他登基之後,清洗了一大批忠於建文帝的文臣。
針對投降的武將先行安撫,在皇位穩固之後,將他們相繼逼死。為了給自己的皇位爭取合法性。
他廢除了建文時期的所有政策。
在官修史書,中對朱標一系極盡抹黑之能事。聲稱自己才是朱元璋真正中意的繼承人。
憑本事搶來的皇位,自然也要憑本事坐穩,僅靠攻擊前任遠遠不夠。所以,朱棣在位期間,派遣鄭和六下西洋。
編撰《永樂大典》,吞併安南。
遷都北平,五次御駕親征,開創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
“沒想到,朕做了這麼多,都抵不過一個祖宗之法!”
“一個永樂盛世,難道還不能抵消那四年的戰事嗎!?”【朱棣造反,至少還找了一個清君側的正當理由。】
【到漢王朱高煦謀反的時候,已經根本不需要任何正當理由了,就一句話“我也想當皇帝
【這導致宣宗以後的皇帝,對藩王完全喪失了信任,所有藩王的兵權在宣宗一朝全部解除。】
大明太祖位面、成祖位面、仁宗位面三個時代位面的藩王們,此刻集體破防了。
“居然敢遵守祖制,取消藩王!”
“太祖《皇明祖訓》有言,自家人幫自家人,取消藩王,權力豈不是要落入外姓之手!?這一刻,所有藩王們都在痛罵這個叫朱高煦的蠢豬。
而永樂一朝的藩王們,也只敢罵罵朱高煦了。
畢竟所有藩王都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像朱棣那樣,造反成功。在大多數藩王眼中,當天子,不如當藩王快活!
【大明王朝的藩王由過去掌握財權和兵權的一方諸侯,變成了散落在大明各個角落的“大財主”。】
【再到後來出現文官崛起、宦官坐大、闖王起義、滿清入關時。】【那些圈養了上百年的藩王,沒有一個能夠派上用場的。】
【他們也不想當“廢柴”,只是有心匡扶社稷,但手裡沒兵,更沒有軍事和政治經驗。】【只能眼睜睜看著祖宗留下來的基業,和榮華富貴,灰飛煙滅。】
【所以,坊間傳聞的“五龍同朝,耗盡了大明國運”不是沒有道理。】【繁華的背後,往往是暗流湧動。】
【這場表面家族昌盛、盛世繁華的假象下,埋藏著一段十分擰巴的權鬥。】
【對立國不久的明朝國運,絕對是一次很嚴重的消耗。】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此諱莫如深,紛紛擬密旨。
絕對不讓五龍同朝或者是六龍同朝、八龍同朝的事件發生。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對皇位的巨大威脅。
都要進行慎重佈局與考量機。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長長嘆了口氣。
“五龍同在,汲取大明國運,使其短暫極致盛放,卻又轉瞬即逝。”盛世與亂世,往往只有數年之差。
一國統治,更是一步錯步步錯。
“難道,咱設立的藩王制,真的錯了嗎?”這一刻,朱元璋忽然感覺。
他的那些佈局,就像是一盤精心擺好的棋局。
每一步看似穩妥,實則暗藏波瀾。。
【大明五龍同朝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皇位繼承的不穩定。】
【每個皇帝都要面對來自兄弟叔侄的威脅,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英宗時期。】
【等到第六位皇帝登基時,大明朝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活力。】
【那些靖難之役中死去的將士,燒燬的文獻,以及耗散的國運,再也無法挽回。】
看到這裡,朱元璋心中忽然湧動起一股無力感。
當下看來,再高明的國策,也禁不起歲月的波瀾沖洗。能夠毀滅一個王朝的東西太多了。
黨爭、奪嫡、造反···王朝週期律將王朝國—運鎖死。
朱元璋自嘲道:“昔日,咱還嘲笑贏政追求長生是愚昧,當下咱也想長生。”“妹子,你說咱如果長生了,大明會不會與日月同在?”
旁邊馬皇后輕輕攥住了朱元璋的手。
“重八,不要想這麼多,你立國大明,已經是功垂千古的功績了。”“後人自有後人運,兒孫自有兒孫福。”
朱元璋嘆了口氣,輕輕點頭。正在他腦海當中一團亂麻之際。天彎光幕上。
影片重新整理。
一個新的影片開始了播放。
【華夏人為什麼不在乎血統?】
【為什麼龍國人毫不在乎自己的血統,卻那麼團結?】【曾經有無數的西方國家,都在共同研究這個話題。】
【日不落建橋大學的教授馬丁,來到龍國演講時。】
【就問過當時在場的人,你們龍國人,為什麼從來不提及自己的血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