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古人紛紛猜測,難道後世所謂的“博士”稱號,就相當於古代的“進士”?那這些“博士”,是否拿到學位後,就能被授予官職?
【這種鷹醬國特色學閥的結果就是:38所鷹醬國知名大學裡面,來自收入處在全美前1%家庭的學生,要比來自收入全美后60%的學生的總和還要多。】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社會的活力,在於總能有制度,讓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英雄不問出處。】【總能讓那些有才華的人,找到發光發熱的途徑。】
【總能讓有潛力的人,得到合適的培養和鍛鍊。】
【咱們國家的高考,從傳承千年的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就是為了破除高門大姓構建起來的一層一層的壁壘,打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所以,儘管國內有些大殖子一直抨擊我國的教育。】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龍國的高考對於龍國的學子們來說,應該說是最公平的一個教育選拔制度。】
【龍國高考制度,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試製度之一!】
彈幕滑過:
一感覺現代高考與古代科舉,完全是兩條不一樣的上升通道。一回復: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而且現代高考制度的確是相對公平。
一回復:本質上不一樣,古代科舉本質上是選拔官員,高考則是為了篩選人才,為國家所用。
一回復:確實,科舉高中,那便走入仕途,可是高考完了那才是人生剛開始,畢業、考碩士、考博士,想入仕為官,還要參加公務員考試。
一回復:別提了,考了好幾年了,還沒辦法上岸,唉!
一其實咱們國家很多條件優渥的家庭,確實是比尋常人家多一些升學通道。
一藝術生,還有一些競賽、獎項以及冬令營什麼的,有錢確實是好事,但也有大部分學生因為成績頂尖被保送。
大明成祖位面。
朱棣總算是想清楚了後世“高考”與“公務員”考試之間的關係。原本,他也以為,後世的博士,便等同於古時的進士學位。
現在才知道,看來即便是後世的博士學位,也得加公務員考試才能從政。
“老大,看來龍國的高考,是選拔人才的第一步驟,完成學業之後,人才們便會在社會上進行分流。”
朱高熾認真點頭,讚譽道:
“想入仕的便參考公務員考試,不想入仕的,便可以到其他行業之中。”“如此一來,人才的利用率也大大提升,百業興盛。”
朱棣頷首,他對於這一條人才的篩選與分流機制,甚是滿意。
如此一看,流傳千年的科舉制,似乎有很大侷限性。
“看來,科舉制也可以效仿後世龍國進行革新了。”朱棣對後世公務員考試,起了濃厚的興趣。
【棒子國的學閥與鷹醬國的學閥,各有各的特色。】
【但在有一點上是統一的,那就是以權勢代替才華,用金錢侵佔名額。】【最後的結果,自然是階層越來越固化,底層的上升通道越來越小。】【這樣的社會,只能是越來越僵化。】
歷朝歷代的古人在感嘆後世外邦學閥的恐怖時。其實心中也微微鬆了口氣。
國外這些人才斷代,對於龍國是一件好事。
此消彼長之下,龍國的發展必然能夠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憑龍國那一套公平的考試製度,才華橫溢之人,必不會泯滅眾人矣。人人如龍,才能華夏如龍!
正在古人對此進行熱議之際。天穹光幕上。
影片重新整理。
一個新的影片開始了播放。
【以三國視角,看當下世界“五常”的強權之爭!】
看到這一行標題,古人不由得來了興趣。
無論是三國時代還是五常,彼此之間的鬥爭都波譎雲詭。這種透過一個時代,來印證與推論另一個時代的內容。
他們不由得無比期待。
【曹賊,霸權,與天命。】
【小時候看三國,有一個疑惑一直困擾著我。】
【曹操在世時,為何自己不去廢了漢室當個皇帝,豈不美哉?】三國位面。
曹操和曹不本來在商討政務。
突如其來的影片,讓父子二人皆陷入了沉默之中。
良久之後,曹操目光落在曹不身上,淡淡道:“不兒,為父想要不日便稱帝,你意下如何?”
這一番話一說出來,曹不背後頓時滲出了冷汗。這擺明了就是在試探他!
真要稱帝,按照他父親的性子,早就稱帝了,還用留到現在,詢問他的意見?他嘴唇顫顫巍巍:“父親,孩兒愚昧,如今漢室仍在,如何稱帝?”
既然是試探,他就只能裝一下了!
曹操聽見這個回答,眼中的猜忌少了幾分。曹丕也頓時鬆了口氣。
只不過他非常不明白。為何父親不稱帝?
而曹操心中卻微微嘆了口氣,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後來隨著讀書越來越多,這才發現曹賊只當個漢室的丞相,確實是個“高招”。】【除了前面袁氏兄弟的慘痛教訓外,我們還要回歸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
【自從劉邦統一中原,劉家人當話事人,已經五六百年了。】
【到了東漢,劉家人當皇帝,是與當時的頂級豪門之間,利益世襲罔替,直接捆綁。】【因此整個社會的執行機制、信仰、民意和利益階層分佈,都是以此為錨的。】
【任何人拿著一塊玉璽,就想篡漢,基本上是找死。】..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看到這裡,忽然眼前是一亮。
自古以來,皇權與士族、門閥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既有合作,亦有鬥爭。
朱元璋認為,可以將大明皇室,與頂級門閥之間進行深度利益捆綁。如此一來,門閥與皇室,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係。
皇室藉助門閥掌管天下,門閥依附於皇室攫取利益。
慢慢,大明皇室就會成為天下“正統”。
而門閥的利益也持續不斷,如此一來,大明豈不是難以消亡了?
念及此,朱元璋沉聲道:“只是,皇權與門閥力量之間的平衡,尚需咱居中排程。”既保證門閥的正當利益,又確保皇權始終凌駕於一切之上,又能使萬民安樂。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