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草,是金陵人對當季野菜的雅稱。
金陵本地人,對野菜很是喜愛,還排出金陵三草:菊花腦,枸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蒿,野蒜...
別看金陵草是道蔬菜,袁聰卻不會小看它,因為金陵菜比很多葷菜都要講究,但成菜卻很簡單。
這個講究,主要是在食材上。
而金陵菜中最經典的,卻屬鹽水鴨。
鹽水鴨四季都有,不過以秋季桂花開時最肥妹,俗稱桂花鴨。
做法也是相當的講究,程式有嚴格的要求,要經鹽醃、復滷、吊坯、湯鍋等工序。
從獲得的資訊中,袁聰直接總結出一道口訣:“熱鹽擦、清滷復、吹得幹、焐得透,皮白肉嫩香味足。”
而葫蘆美人肝,是用鴨胰子配上雞脯用鴨油爆炒,做法簡單,重點是對火候的掌握。
燉生敲,就是燉大黃鱔。
其做法工藝,更是繁瑣,成菜的鱔魚色澤金黃,入口酥爛,鮮香可口。
技法超群的大廚,還能做出與海參的口感相差無幾的燉黃鱔。
而金牌蜜汁藕和鳳尾蝦,袁聰這兩天都做過,只是掌握程度沒有本身的淮揚菜高。
評分只有70+。
到袁聰這種廚藝水平。
任何菜系的菜,他都可以做。
只是水準沒有達到大師,但也比大多數的廚師水準高,保持評分在60以上還是可以。
金陵菜與淮揚菜同屬八大菜系中的蘇菜體系,因菜系同源的底層邏輯,袁聰對金陵菜的理解與掌控,天然優於魯菜、川菜等其他菜系。
中華傳統是有四大菜系,分別是淮揚、魯、川、粵這四大菜系,
這四大菜系,是歸於歷史主流飲食的宏觀歸納,比較偏地域性的核心文化。
而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交通愈加的便利,各個地方的文化交流變得更加簡易,其餘地方的美食文化特色日益凸顯。
菜系從傳統的四大基礎上,飲食文化作為地域名片被進一步挖掘,演變出現代代表的八大菜系:魯、川、粵、浙、閩、湘、徽、蘇。
這八大菜系,各有其特點。
魯菜:鹹鮮醇厚、善用蔥姜、精於燉燜,是宮廷菜與民間菜融合。
川菜:講究麻辣鮮香、調味多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長小炒與調味醬汁。
粵菜:突出清鮮爽嫩、講究時令食材、善用海鮮與乾貨,技法融合中西居多(如焗、啫啫)。
蘇菜(淮揚為主):甜鹹適中、刀工精細、擅長河鮮與燉菜,文人飲食風格突出。
浙菜:清鮮雅緻、擅長河鮮與醃臘、講究‘四季分明,清淡爽脆’,特色名菜是西湖醋魚...
閩菜:鮮香酸辣、善用海鮮與山珍,技法卻很獨特(如紅糟、佛跳牆的煨制工藝)。
湘菜:香辣濃郁,多用椒姜、擅長煨、燉、臘味,地方山區風味很獨特。
徽菜:鹹鮮厚重,善用山珍與火腿調味,講究‘食補’,技法以燉、燜、燻為主。
在這八大菜系之下,還有不同地域的細分菜系,如金陵菜正是蘇菜的組成之一。
而袁聰獲得這六道菜,則是金陵菜中的經典。
坐在床沿,袁聰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
三分之一的金陵菜碎片,他獲得六道經典金陵菜,要是再獲得其餘碎片,組合起來就是完整的金陵菜。
接下來,再獲得其餘蘇菜中小菜系,加上本身擁有淮揚菜,那麼就能完整掌握蘇菜。
再獲得魯、粵等七大菜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