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實業

第2317章 新科技

池展望假惺惺地誇著:“李總果然大氣。”

陶光明心說:他當然讓你們拍了。反正你們拍了也沒有用,因為真正的秘密都不在這裡。這裡全是產品展示區。

他們一路看過來,覺得無人機播種和摘瓜機器人都很好。

比如這個機器人摘瓜就是一個外形像個箱子的機器人,沿著植株上方的田埂慢慢駛過,一邊走一邊掃描。用影象識別技術和智慧系統自動識別西瓜的成熟度和位置,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把成熟度剛剛好的瓜摘起,留十公分藤蔓,透過傳輸帶放到車頂。並把爛了的或者被動物破壞了的也摘下來放到旁邊的框裡回收做肥料。

它的收割精準度和效率比人還高,還把人從彎腰不停檢查的繁重勞動中解脫出來。

之前的藍莓橘子等小型果子的摘果機器的策略是百分之八十以上果子剛剛成熟,就採摘。

剩下百分之二十里面,生的留在枝頭,熟過頭的會被篩選扔掉。

畢竟顆粒小,而且一顆一顆摘,浪費的時間和創造的收益不成比例。

而且那個採摘機器使用高頻小幅震盪來把成熟的果子震下來,比較生的基本上還能留在樹上。

所以總體來說“錯殺”的果子佔比很小,還沒有一場風造成的損失達,所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北方集團從李文軍這裡弄回去以後愉快地用來摘板栗,蘋果,藍莓,梨子甚至是梨。

可是瓜類就很麻煩,採摘機基本用不上。

現在李文軍把這個短板補上了。

“北方集團”在XJ的瓜田裡正需要這個。

池展望一口氣下了一百臺,還說拿回去如果好用,再來追加。

李文軍:“這麼多,生產要時間。”

池展望:“沒關係,西瓜還沒種,成熟還要三到四個月。在那之前交貨就行。”

有人看到地面鋪著薄膜,忍不住好奇地問:“李董一直追求環保和無殘留。這個塑膠製品......”

李文軍笑了笑:“哦,這個是我們新科技,全植物製成的可生物降解塑膠薄膜。降解後變成土壤還能增強土壤的肥性。”

大家驚訝地交換了個眼神:這個有意思啊。西北風大,那個塑膠薄膜碎成片被吹走以後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可以延綿幾百公里,幾十年。可是棉花種植早期需要薄膜覆蓋,成熟後需要塑膠來捆紮,所以他們一直很頭疼。

如果如李文軍所說,用生物降解塑膠薄膜,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不用回收,被風吹走了也不用擔心。

池展望說:“我們先要十萬平方米。”

陶光明欲言又止。

池展望暗暗翻白眼:呵呵,這是急了嗎。看到對我們真正有益的就不想讓我買。

你越不想讓我買,我越要買。

其實陶光明想說:這個什麼全植物製成可生物降解塑膠薄膜其實全部是用從“北方集團”收來的棉籽製成的。

棉籽上附著的絨毛,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李文軍把纖維素經過適當的處理後就成了薄膜。

看著好像“北方集團”賣農業廢料給李文軍,賺了。

其實李文軍把廢料又製成飼料,肥料,食用油,燃料又賣給他們,現在還加了個薄膜,這樣一來一去,他每年還要倒賺“北方集團”幾千萬。

真是氣死人。

“北方集團”的人對立體無土種植很感興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