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4:我要上大學

第823章 高校合作

“兩位,這位是楊興武楊學弟,這段時間發生的事都跟他有關……”

“劉學長好、藍學長好,你們可真利害,沒想到能參與這些研究,趙學長跟我說這可是曰本最先進的技術。”

聽著趙懷東的介紹,看著眼前的兩人,楊興武興奮不已,向著兩人熱情地伸手,且不說兩人畢業的學校的實力,單是能跟著導師參與最新技術的研發,足以說明兩人的實力。

“楊學弟不用客氣,大家都是同胞,這幾天你可是給咱們長臉了。”

“就是!以前我們搞研究,除了行業內的動態和研究成果以外,其他方面關注的還真不多。

沒想到放寒假後,你這麼厲害,國內出了個能人啊!”

劉毅峰和藍振宇熱情地回應著楊興武,他們雖然不懂金融,這段時間也從報紙和新聞媒體上看到了不少相關報道,雖然都是討伐他的,誰讓這是在東京呢?

反著看就對了,肯定是楊學弟讓這些人吃了個大虧,再加上趙懷東講述了他的豐功偉績,得知楊興武有意對計算機和通訊行業投資,兩人心動不已。

“兩位學長客氣了,都是惡名罷了,報紙和電視可沒幾個人說我好話的。”

“他們詆譭你,說明你讓他們吃大虧了……一切反著看就對了。”

“劉學長說的不錯!只要是小鬼子反對的,咱都得支援!”

“學長說的是!三位學長快請坐。”

楊興武附和了一句,趕忙招呼三人入座。

“興武說的不錯!別站著了,坐下說,毅峰、振宇快坐下喝杯茶!”

劉毅峰和藍振宇也不扭捏,落座後,楊興武給三人倒茶。

“楊學弟,你找我們有什麼事?趙學長說是有問題想問我們?”

寒暄了一陣兒,劉毅峰開口問道,藍振宇側耳傾聽。

“不錯!今天找兩位學長來是想了解一下,世界各國計算機和通訊方面的發展情況……”

楊興武和盤托出。

“原來如此,你問我們算是問對人了。

計算機領域的前景十分廣闊,世界各大高校都在研究,取得的成果各不相同。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他們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全球領先,目前正在參與ARPANET建設。

斯坦福大學已經開展網路協議研究,譬如“藍盒子”網路裝置等。

卡內基梅隆大學幾個月前已經成立了機器人研究所。

至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是UNIX系統與資料庫技術發源地。

以上這些都是北美的知名大學,歐洲方面,劍橋大學的計算機理論與密碼學很有前景;牛津大學的演算法與計算理論十分權威。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分散式系統與程式語言研究非常領先。

再之後就是亞洲,東京大學的超級計算機與人工智慧研究這兩個方向有不少成果。

國內的話,華清的計算機系參與中文資訊處理研究。”

劉毅峰一口氣說了許多,有些口乾舌燥,端起茶杯喝了起來。

“多謝劉學長解惑!聽你這麼一說,我就清晰了許多,等完善計劃後,還要麻煩劉學長!”

“楊學弟,不用這麼客氣,有事隨時找我,我們還沒感謝你給我們提供的宿舍呢!”

劉毅峰對楊興武的印象極好,要不是楊興武,他們還得花大價錢住著老破小,現在他們住著楊興武提供的高檔公寓,價格比自己租的老破小還便宜。

“學長太客氣了,房子空著也是空著,不如造福同胞。

藍學長,通訊方面你能說說嗎?”

楊興武謙虛地擺擺手,眼看話題跑偏了,轉而問起了藍振宇。

“沒問題!剛才劉學長的說的那些大學,他們的通訊專業也不差,有許多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商業化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麻省理工學院,他們的通訊工程,主導雷達和衛星通訊研究,我已經申請去他們學校讀博,也不知道能不能透過?

斯坦福的無線通訊與訊號處理是領域裡的先驅。

卡內基梅隆大學正在參與分散式系統研究。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積體電路與光纖通訊研究十分突出。

歐洲頂尖院校中,劍橋大學的通訊工程,據說正在參與制定歐洲通訊標準即GSM。

亞洲方面,東京大學目前正主導日本PDC行動通訊系統。”

聽到楊興武的問題,藍振宇侃侃而談。

“這麼一看,通訊領域取得的成果要比計算機方面的差一些。

對了,藍學長,你剛才說的PDC行動通訊系統和歐洲通訊標準,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嗎?”

“當然有!GSM成立更早,目標是為了制定開放的數字化蜂窩標準,1987年,確立了核心引數,如900MHz頻段、TDMA多址技術等。

而PDC與D-AMPS及GSM相似,其採用TDMA技術……”

“合著這就是一個弱化版的GSM?”

楊興武聽了半天,有點明白了這所謂的PDC技術,想到劍橋大學還在研究室裡完善GSM技術,或許可以合作一番。

根據劉毅峰和藍振宇說的這些大學,楊興武覺得是時候彰顯自己的人脈資源了。

好在要找的都是知名大學,也省了他四處找人。

88年大學畢業時,除了馮國良選擇工作以外,他們宿舍五人全部出國深造。

他和林志遠來了東京大學,張衛軍去了斯坦福、孫俊才去了哈佛、魏東昇去了牛津大學。

有這三位舍友幫忙就能解決絕大部分問題,張衛軍在斯坦福讀研,可以讓他打聽網路協議研究和“藍盒子”網路裝置。

孫俊才跟韓學姐都在哈佛留學,麻省理工與哈佛算是鄰居,兩所大學校隔查爾斯河相望,直線距離約3公里,走路半小時就到了,開車更快。

也因此使得兩校師生交流頻繁,甚至形成共享學術資源的傳統,有孫俊才和韓學姐幫忙也能瞭解最新動態,再不濟也能求助愛麗絲幾個筆友,四年過去,他們之間的交流一直未曾斷絕。

歐洲方面,可以讓胡學長和魏東昇出面,兩人都在牛津大學留學,離劍橋大學也不過150公里,一天足夠來回!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