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官員,已忙得不可開交,但仍不夠用。
很難想象大唐這個龐大的封建帝國,管理起來得多麼困難。
李二聽到李恪的承諾,暫時放下不快。
“朝中能穩定大局的人才本就稀少,如果房玄齡留在軒轅國,中樞將難以有效運轉。”
李二並沒有說謊,大唐中樞原本有不少稱職的官員。
但李承乾的反叛,使長孫無忌成了作廢官員。
原本李二還有陳柏可以用,但他現在和李恪成了一丘之貉。
仔細想想,能在李二返回京城後,幫助穩定因李承乾陰謀作亂而動盪的朝局的,大概只剩下房玄齡。
李恪不爽的撇了撇嘴,低聲抱怨:“真是小氣。”
抱怨歸抱怨,他也意識到大唐中樞可能面臨的動盪,於是不再堅持挽留房玄齡。
李二離開後,李恪立刻命人喊來智囊團,告訴他們自己與李二之間的協議。
陳柏很高興,他很孝順,為了協助李恪不得不前往軒轅國。
能公開返回大唐,見到母親,對他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事。
李二已經同意讓李恪成為太子,這對陳柏來說更加好了。
雖然李恪現在自稱為皇帝,建立軒轅國,但有一說一,一個小國的君主怎能與大唐的太子相提並論?
齊春卻皺了皺眉,沒有立即說什麼。
等李恪交代完事務,陳柏和於哨等人離開後,他才開口。
“陛下肯定不會滿足於僅僅回到京城當太子吧?”
李恪放聲大笑:“最瞭解我的,果然是你!”
李恪自然不滿足於僅僅回到京城當太子。
李承乾試圖刺殺李二的事,讓他看到了機會。
無論李二是否願意,他的威望都會嚴重受損。
畢竟,被自己的兒子背叛,甚至偽造屍體的事情必然會沸沸揚揚。
即使百官表面上不議論,心中也難免會嘲笑李二。
百姓對這樣的大新聞,更是喜歡嗑瓜子,不知道一訛傳訛會演變為什麼版本。
到時候,李恪為完全可以仿效李二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迫使李二成為太上皇。
這次他帶著三萬大軍進入京城,即便是李二防範再嚴,朝臣們面對最先進的武器,必定會重新評估,究竟是支援李二復位,還是支援李恪登基。
晚飯時,李恪向楊淑妃她們提起回京城的事。
楊淑妃滿臉驚訝。
“恪兒,你為什麼又想回京城了?”
楊淑妃認為自己很瞭解李恪,他如今在外稱帝,即便他回去成為太子,其他皇子也會抓住這一汙點不放。
回去當太子,等於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交到李二手中。
這不符合李恪的性格。
楊淑妃不在乎大唐會不會陷入混亂,她只認為李恪這樣做風險巨大。
即便她對李二有感情,也不願意用兒子的生命來賭。
李恪自然不會透露心底的真實想法,笑道:“我們獨立建國,固然是件好事,但畢竟難以與儲君之位相提並論。加上李二向我示好,誠意十足,我自當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