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54章 理論資料引發的爭論

秦奮接過周海濤遞來的幾頁資料,雖然紙張粗糙,字跡也因激動而略顯潦草,但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關鍵。報告中,幾組經過馬來酸酐接枝處理的PP樣品,在與少量木粉共混後製成的簡易樣條,透過他們那臺手動拉力裝置測試,其拉伸強度和彎曲模量,雖然絕對數值不高且波動較大,但相較於未改性的純PP與木粉的混合物(幾乎是一盤散沙,很難成型),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更重要的是,周海濤用顯微鏡觀察了斷裂面,初步判斷接枝後的PP與木粉的介面結合情況,明顯優於純PP。這意味著,MAH-g-PP的確提高了PP的極性,改善了與極性填料的相容性。

“非常好!”秦奮的臉上露出了讚賞的笑容,將報告輕輕放在桌上,“周工,老李,同志們,這確實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開端!這證明了我們選擇的技術路線是正確的,也證明了只要我們肯鑽研,肯動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實驗室裡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幾個年輕技術員臉上的疲憊被興奮取代,連日奮戰的辛苦在這一刻似乎都煙消雲散。

“秦廠長,您說得對!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對接下來的工作更有信心了!”周海濤扶了扶眼鏡,鏡片後的目光炯炯有神,“不過,要精確控制接枝率,我們還需要更精細的手段。目前的反應釜控溫還是太粗糙,手動攪拌的均勻性也難以保證。”

秦奮點點頭:“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關於接枝率的表徵,在沒有紅外光譜儀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用化學滴定的方法,比如透過測定接枝產物的酸值來間接反映馬來酸酐的接枝量。這需要周工你來設計一下實驗方案,雖然精度可能不如儀器分析,但作為過程控制和趨勢判斷,應該能起到一定作用。”

“化學滴定法測酸值?”周海濤眼睛一亮,“對啊!我怎麼把這麼基礎的方法給忘了!MAH接枝後會引入羧基,理論上是可以透過酸鹼滴定來定量的!這個方法簡單易行,我們現有的玻璃儀器和試劑就能滿足!”他立刻來了精神,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

“至於反應條件的最佳化,”秦奮繼續說道,“我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先固定幾個關鍵引數,比如反應溫度選擇一個相對溫和且文獻中報道較多的區域,然後重點最佳化引發劑DCP的用量和馬來酸酐的新增量,透過正交實驗或者單因素實驗,摸索出一個相對較優的配比範圍。記住,我們現階段的目標不是發表學術論文,而是儘快得到能夠滿足後續共混改性需求的MAH-g-PP母料。”

李大柱在一旁聽著,雖然很多專業術語他依舊似懂非懂,但他抓住了核心:“廠長,您的意思是,我們先不用管那些太精細的,先搞出能用的‘藥引子’?”

“可以這麼理解,老李。”秦奮笑道,“MAH-g-PP就是我們進行後續一系列改性的‘藥引子’,它負責改善PP與其他‘藥材’(填料、彈性體、助劑)的‘君臣佐使’關係。”

“那接下來,我們是不是就要開始嘗試和那些橡膠、玻纖混在一起了?”一個年輕技術員忍不住問道,眼中充滿了期待。

“沒錯,但也不是一鍋燴。”秦奮的目光轉向那幾個年輕的面孔,“共混改性同樣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增韌問題。根據我之前的提議,我們重點考察POE彈性體。它的分子結構與PP相似,相容性相對較好,不需要太強的‘藥引子’也能起到一定的增韌效果。我們可以先嚐試將MAH-g-PP與不同比例的POE進行共混,看看對材料衝擊效能的改善程度。”

“衝擊效能怎麼測?”另一個技術員撓了撓頭,“我們沒有衝擊試驗機啊。”

這確實是個大難題。簡易拉力測試裝置只能測拉伸,無法評估材料的抗衝擊能力。

秦奮沉吟片刻:“暫時沒有衝擊試驗機,我們可以想一些簡化的替代評估方法。比如,製作標準尺寸的樣條,在低溫環境(比如用冰塊降溫)下進行簡易的懸臂樑衝擊或者落錘衝擊,觀察其斷裂形式是脆性斷裂還是韌性斷裂,記錄斷裂時的能量吸收情況——哪怕是用肉眼觀察形變程度,也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結論。當然,這非常粗糙,但聊勝於無。同時,我已經讓王書記加緊聯絡,看能不能從省內其他單位協調到二手的衝擊試驗機和熱變形溫度測試儀。”

“我明白了,秦廠長,”周海濤介面道,“我們先用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進行初步篩選,等裝置到位後再進行精確定量。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正是此意。”秦奮讚許道,“在POE增韌取得一定進展後,我們再逐步引入玻璃纖維進行增強。玻纖的加入會顯著提高材料的剛性和強度,但也會讓材料變脆,這就需要我們精確調控MAH-g-PP的接枝率、POE的用量以及玻纖的含量和處理方式,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他頓了頓,加重語氣:“特別是玻纖的表面處理,這是決定其能否與PP基體良好結合的關鍵。我們採購的矽烷偶聯劑,比如氨基矽烷和乙烯基矽烷,要進行對比實驗。偶聯劑的種類、用量、處理工藝,都會直接影響最終複合材料的效能。”

接下來的日子,臨時實驗室彷彿變成了一個高速運轉的戰場。

周海濤帶領著技術員們,首先投入到MAH-g-PP接枝率的最佳化實驗中。他們按照秦奮的指點,設計了簡單的酸鹼滴定裝置,用來標定反應產物的酸值。雖然過程繁瑣,誤差也難免,但每一次滴定終點的顏色變化,都牽動著大家的心。他們一遍遍調整DCP和MAH的配比,摸索著反應釜的“脾氣”,努力控制加熱的均勻性和反應時間。失敗依然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因為滴定操作不熟練導致資料失準,有時候因為反應控制不好導致產物效能不佳,但沒有人氣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