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會後,秦奮的辦公室又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
領頭的是一位戴著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中年人,身後跟著兩位同樣帶著濃厚書卷氣的年輕人。
“秦廠長,久仰大名!我是省機械研究所的周海濤,這兩位是我的助手,小王和小李。”中年人主動伸出手,熱情地說道。
秦奮心中瞭然,這應該就是李大柱之前說的,那兩位對柴油機專案感興趣的老工程師之一。他之前看過的資料,周海濤是內燃機熱效率方面的專家,在省內小有名氣。
“周工,歡迎歡迎!快請坐!”秦奮與他們一一握手,將他們引到沙發上坐下。
王秀蘭適時地端上了幾杯熱茶。
周海濤打量著這間略顯簡陋但整潔的廠長辦公室,又想起了剛剛在廠區看到的雖然裝置不算頂尖但也井井有條的生產車間,以及工人們臉上洋溢的幹勁,心中不由對這個年輕的廠長多了一份好奇和審視。
“秦廠長,實不相瞞,我們這次來,是被貴廠招聘啟事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誠意和‘柴油機專案’的雄心所吸引。”周海濤開門見山,“我們幾個在原單位,雖然工作穩定,但總感覺束手束腳,很多新的想法和技術路線難以施展。聽說秦廠長年紀輕輕,卻有如此魄力,願意重金投入核心技術研發,我們很受震動。”
秦奮微微一笑:“周工過獎了。紅星廠雖然底子薄,但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在核心技術領域做出一番事業。柴油機專案,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希望能匯聚一批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工程師,共同把它打造成我們紅星廠的‘拳頭’!”
他將之前系統最佳化的柴油機初步構想草圖副本拿了出來,遞給周海濤:“周工,這是我們對柴油機專案的一些初步想法,您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妨指點一二。”
周海濤接過草圖,起初還帶著一絲審視,但越看,眼神中的驚訝就越濃,最後幾乎是倒吸一口涼氣。旁邊的兩位年輕助手也湊過來看,同樣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
這張草圖上,雖然只是初步框架,但無論是燃燒室的設計理念、高壓共軌噴射的雛形暗示,還是某些關鍵部件的結構最佳化思路,都遠超他們目前接觸到的國內主流技術水平,甚至有些理念,他們在一些外文期刊上看到過類似的趨勢性探討,但遠沒有這張圖紙勾勒得如此清晰和具有實踐性。
“這…這簡直是…天才的設計!”周海濤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看向秦奮的目光,已經從審視變成了敬佩,甚至帶著一絲探究。這樣的設計圖,絕不是一個普通縣城工廠能輕易拿出來的。
秦奮淡然道:“這只是一個初步構想,很多細節還需要各位專家來共同完善和實現。我紅星廠能提供的,是一個能讓大家充分施展才華的平臺,充足的研發經費,以及解決後顧之憂的待遇。”
秦奮看著周海濤:“周工,我聽大柱說,您在原單位對高壓共軌技術一直很有研究,但受限於裝置和資金,未能深入。如果來我們紅星廠,柴油機專案的技術路線,將由你們技術團隊主導,我只看結果,並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五十萬的啟動資金,只是第一筆,後續還會根據專案進展持續投入。”
周海濤的心,徹底被點燃了。高壓共軌,那是他多年來的夢想!眼前這個年輕的廠長,不僅拿出了超越時代的設計圖,更給予了他夢寐以求的自主權和資金支援。
“秦廠長!”周海濤猛地站起身,鄭重地說道:“不用再考慮了!我,周海濤,以及我的兩位助手,願意加入紅星廠,為柴油機專案貢獻我們的全部力量!”
他身後的兩位年輕人也激動地連連點頭。
秦奮臉上露出了真誠的笑容,用力握住周海濤的手:“歡迎三位!有你們的加入,我們紅星廠的柴油機專案,如虎添翼!”
這是一個雙向的選擇,更是一場關於夢想和未來的奔赴。
與此同時,滬上。
華生電扇廠的會議室裡,氣氛凝重。銷售科經理錢解放臉色鐵青地彙報著最新的銷售資料。
“……‘遠風’牌電風扇,憑藉其獨特的外觀設計、更優的搖頭功能和所謂的‘睡眠風’,對我們的傳統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我們緊急推出的降價促銷和‘以舊換新’活動,雖然吸引了一部分顧客,但效果遠不如預期。很多消費者寧願多花幾塊錢,也要買‘遠風’……”
一位副廠長猛地一拍桌子:“豈有此理!一個小小的縣城工廠,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他們的技術哪來的?是不是偷了我們的?”
錢解放苦笑道:“王廠長,根據我們瞭解,‘遠風’的技術和我們的路子完全不同。他們的電機效率好像更高,扇葉設計也更科學。而且,他們的售後服務承諾也做得非常到位,什麼‘一年包換,三年保修’,這誰扛得住?”
會議室裡一片沉默。他們不得不承認,這次,他們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對手。
“立刻組織技術科,仿製!不,研究他們的產品!我就不信,我們幾十年的老廠,還比不過一個泥腿子!”老廠長終於發話,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和不甘。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當他們還在為如何模仿“遠風”的第一代產品而焦頭爛額時,紅星廠的實驗室裡,秦奮和李大柱、周海濤等人,已經攤開了經過系統進一步最佳化,效能引數更加驚人的第二代電風扇,以及更為先進的小型風冷柴油機的概念圖紙。
滬上的硝煙剛剛燃起,而真正的戰鬥,早已在另一個維度展開。
幾天後,劉栓柱帶著更加火爆的銷售資料和厚厚一沓新增的訂單返回了鳳棲縣。滬上市場,“遠風”電扇已經初步奠定了領先地位,甚至開始有二三線城市的經銷商聞風而來,主動尋求合作。
“遠風”這塊由秦奮親手打磨的“金字招牌”,在1985年的夏天,以不可阻擋之勢,開始在全國市場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