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405章 來自阿斯麥(ASML)總部的會議

華燈初上的滬市,紅星集團的研發中心燈火通明。

李工和周毅帶領著各自的團隊,正圍繞著秦奮那句“三天之內,我要一份完整的技術拆解報告”的命令,進入了廢寢忘食的攻堅狀態。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時間回溯幾個小時。

荷國,費爾德霍芬。

這座寧靜的小鎮,因為一家公司的存在而成為全球科技的中心。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的全球總部就座落於此。

園區內,現代化的玻璃幕牆建築與大片的綠地交相輝映,環境幽靜得像一所大學。然而,在這份寧靜之下,是驅動著全球半導體產業向前滾動的強大心臟。

總部大樓最高層,一間可以俯瞰整個園區的弧形會議室內,一場關於“華國市場風險”的季度例行會議正在召開。

長條形的會議桌旁,坐著十幾位西裝革履的高管,他們膚色各異,但神情中都帶著一種久居行業頂端的從容與自信。

“……總而言之,由於華府方面持續收緊的出口管制政策,我們本季度對華國市場的DUV裝置出貨量略有下降,但客戶的預付款和長期訂單依舊飽和。他們對成熟製程的需求非常旺盛。”

一名金髮碧眼的市場分析師,彼得,正彙報著PPT上的資料。他的語速平穩,結論清晰。

“我們的風險評估模型顯示,短期內,最大的風險依舊是地緣政治,而非市場競爭。在高階EUV領域,我們的壟斷地位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挑戰。”

說完,他切換到下一頁PPT。

頁面上,赫然是紅星“崑崙”機床在芝加哥展會上的照片,旁邊是秦奮被抓拍到的一張側臉照。

“這裡需要特別提及一個案例——紅星集團。”彼得指著螢幕說道,“這家公司在高階工業母機領域異軍突起,其產品‘崑崙’在芝加哥展會上引起了轟動。他們的創始人秦奮,被西方媒體冠以‘神秘工業家’的稱號,背景非常不透明。”

在座的一些高管微微點頭,芝加哥的事情動靜不小,他們都有所耳聞。

彼得推了推眼鏡,繼續說道:“但根據我們的分析,紅星集團的業務核心是精密製造,與我們的半導體裝置業務沒有直接交集。他們的成功,反而證明了華國高階製造業對精密零部件的需求在增長,從長遠看,這對我們而言是利好訊息。我們的結論是,可以將紅星集團歸類為‘潛在的、長期的、非核心競爭者’。他們的技術路徑,是朝著更精密的機械加工,而不是微觀光刻。”

這是一個非常標準和穩妥的商業分析,將紅星集團放在了一個遙遠的、不相關的觀察位上。在阿斯麥這座龐然大物眼中,一個造機床的,哪怕再頂尖,也只是產業鏈下游的一環,構不成威脅。

“謝謝你,彼得。”

會議主席,全球銷售副總裁,馬丁·範德比爾特開口了。他年近六十,頭髮花白,但眼神銳利。他靠在椅背上,手指輕輕交叉放在腹部,姿態放鬆。

“你的分析很全面。但是……”他的目光轉向了會議桌的另一端,“大衛,你的戰略情報部門,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被點到名的大衛·科恩,是公司戰略情報部門的負責人。他不像彼得那樣光鮮,穿著深色的西裝,表情嚴肅,像一塊沉默的岩石。他的部門不負責分析公開的市場資料,而是專注於挖掘水面之下的冰山。

大衛沒有立即回答,而是開啟自己面前的保密資料夾,從中取出一張紙,平鋪在桌上。

“馬丁,我們確實有一些……不太一樣的情報。”大衛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它看似與紅星集團的機床業務毫無關聯。”

會議室裡的氣氛,因為他嚴肅的語氣,微微一變。

“就在過去兩個月,”大衛看著自己的報告,逐字念道,“我們監控到,有至少三家新註冊的離岸公司,分別在列支敦斯登、開曼群島和新加坡,以遠超市場均價三到五倍的薪酬,在全球範圍內招募人才。”

“這很正常,華國企業一向喜歡用這種方式挖人。”一名高管插話道。

大衛抬眼看了他一下,繼續說:“不,不正常。他們的行動非常隱秘,而且目標性極強。他們挖的不是那種聲名顯赫的大公司高管或者首席科學家。”

“他們挖的人包括:一名去年剛從德意志蔡司公司退休的,負責EUV鏡頭鍍膜工藝的老工程師;一名從通快集團(Trumpf)離職的中層鐳射技術專家,他的專長是高功率CO2鐳射的能量穩定性控制;還有兩名在荷國特溫特大學從事磁懸浮精密運動控制研究的博士後。”

大衛每說出一個名字和背景,會議室裡的空氣就凝重一分。

在座的都是頂尖專家,他們瞬間就聽出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人員背後,那條清晰的、令人不安的技術鏈條。

鏡頭鍍膜、高功率鐳射、磁懸浮精密運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