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414章 華國晶片聯盟的成立

秦奮平靜的聲音,在簡陋的會議室裡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鹿特丹港,裝置被扣。

這個訊息像一盆冰水,澆在剛剛因聯盟成立而燃起一絲熱情的眾人頭上。前一秒他們還在為擰成一股繩而心潮澎湃,下一秒就被拉回了殘酷的現實。

“這幫混蛋!他們這是公然的搶劫!”一位脾氣火爆的工廠廠長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來。

“簽了合同付了錢的,他們憑什麼扣留?還有沒有國際法了?”

“這還只是開始,”王院士臉色鐵青,他比誰都清楚那些裝置的重要性,“這說明對方已經知道了我們的意圖,封鎖正在全面收緊。”

會場內剛剛凝聚起來的氣氛,瞬間被憤怒和焦慮所取代。敵人的刀,已經懸在了脖子上,而他們手裡,連一把像樣的武器都還沒有。

就在這股焦躁的情緒即將蔓延開來時,一直坐在主席臺側面的陳部長,緩步走到了臺前。他手中拿著一份蓋著鮮紅印章的檔案,神情肅穆。

整個會場立刻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陳部長清了清嗓子,展開檔案,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洪亮聲音宣讀起來:

“經最高層研究決定,為確保‘破曉工程’的順利實施,以最高效率整合全國資源,集中力量攻克技術難關,現釋出以下任命。”

“茲任命,紅星集團董事長秦奮同志,擔任‘破曉工程總指揮’一職,授上將軍銜,全權負責‘破曉工程’的技術路線制定,專案資金審批,以及聯盟內部所有單位的人事協調與調動工作。”

“‘破曉工程’指揮部下設各級單位,須無條件服從總指揮命令。特此任命!”

“授上將軍銜……”

“全權負責……人事協調與調動……”

這幾個關鍵詞,像一道道驚雷,在眾人耳邊炸響。

如果說,之前秦奮提議成立聯盟,是以紅星集團董事長的身份,憑藉技術和資金優勢來主導合作。那麼現在,這份來自最高層的任命,則賦予了他完全不同的意義。

他不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一個合作者。

他是這個國家級戰略工程的最高統帥。他的命令,將不再是商業上的提議,而是必須執行的軍令。這種權力,超越了商業範疇,甚至超越了一般的行政級別,是戰時才有的絕對指揮權。

會場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被這份任命的分量鎮住了。他們看著臺上那個年輕人,眼神變得無比複雜。有震驚,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敬畏。

國家,把國運交到了他的手上。

秦奮本人也有些意外,他知道國家會給予最大的支援,但沒想到會是以這樣一種直接甚至可以說破格的形式。他站起身,向陳部長的方向鄭重地敬了一個軍禮。

陳部長走下臺,將那份分量沉甸甸的任命檔案親手交到秦奮手裡,用力地握了握他的手。

“秦總指揮,從現在開始,這裡就全權交給你了。需要什麼,你直接向我開口,向京城開口。人,錢,政策,要什麼給什麼,只有一個要求,打贏這一仗!”

秦奮接過檔案,感受著上面尚未乾透的油墨氣息,點了點頭:“保證完成任務。”

聯盟成立大會在一種莊嚴而肅殺的氣氛中結束。代表們各自散去,心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他們帶著一肚子的震撼,和一份沉甸甸的任務清單,連夜就要返回各自的單位,去組織最精銳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天色剛亮。

“破曉一號基地”的臨時指揮中心內,已經坐滿了人。

這裡是聯盟的核心指揮層第一次正式會議。能坐在這裡的,都是各個關鍵子專案的總負責人。中科院的王院士,紅星集團自己的技術骨幹,以及幾家重點企業的總工程師。

秦奮坐在主位上,面色沉靜。他的左手邊,是他的老搭檔,也是剛剛被他任命為製造部總負責人的李工。李工這位在生產一線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人,此刻臉上滿是嚴肅。右手邊,則是紅星軟體部門的靈魂人物,被任命為系統整合部總負責人的周毅。

而在會議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坐著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他就是被秦奮親自登門,三顧茅廬請出山,並聘為聯盟首席科學家的宋老。宋老是華國半導體物理領域的奠基人之一,桃李滿天下,雖然早已退休,但在整個行業的聲望無人能及。

他的出席,本身就是一種態度的象徵。

“各位,”秦奮環視一圈,直接開門見山,“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個整體。我先宣佈幾項人事任命。”

他看向李工:“李工,整個‘破曉工程’所有硬體的生產製造,工藝流程,質量管控,由你全權負責。我給你最大的許可權,需要什麼裝置,什麼人,直接列清單。”

李工站起身,簡短有力地回答:“是,總指揮!”

秦奮又轉向周毅:“周毅,光刻機涉及的控制軟體,影象識別演算法,資料處理系統,所有軟體層面的工作,由你來統籌。我要你在硬體還在圖紙上的時候,就開始帶著團隊進行模擬模擬。”

周毅推了推眼鏡:“明白。”

最後,秦奮的目光落在了宋老身上,語氣充滿了尊敬:“宋老,您是我們所有人的定海神針。我懇請您擔任聯盟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審定我們的技術路線,評估技術風險,為我們這些後輩把關。”

宋老微笑著點了點頭:“秦總指揮,老頭子我這把骨頭,就交給你了。只要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光刻機問世,死也瞑目了。”

簡單的任命,迅速搭建起了整個工程的核心骨架。紅星集團的執行力,加上國家級專家的理論高度,構成了一個高效而互補的指揮體系。

“好,下面,我們進入正題。”秦奮敲了敲桌子,“請各個專案組,彙報一下你們初步制定的研發計劃和時間表。”

會議室的氣氛立刻變得嚴肅起來。

首先發言的是負責光學系統的王院士。他開啟一份準備得非常詳盡的PPT。

“總指揮,各位同仁。光學系統是光刻機的眼睛,難度最大。我們的初步計劃是,第一階段,用一年半的時間,主攻反射鏡的基底材料和鍍膜工藝,目標是將表面精度誤差控制在米國標準的二十倍以內。第二階段……”

王院士的計劃非常穩妥,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嚴密的科學論證,完全符合傳統科研專案的推進邏輯。按照他的規劃,要拿出達到基本可用標準的物鏡系統,至少需要五年。

接著,負責光源系統的團隊,負責工件臺的團隊,也相繼彙報了他們的計劃。無一例外,都是四平八穩,將研發週期定在了五年甚至更長。在他們看來,這已經是考慮到專案緊迫性之後,非常進取的時間表了。

秦奮安靜地聽著,沒有打斷任何人。

等所有人都彙報完畢,他才緩緩開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