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十月十三日。
禮部商討後,由劉淵拍板,伯顏諡號為定恭,稱讚其是一位穩定局面、品德純正的老臣。
十月二十一日。
伯顏遺體被運回大都,埋葬在通州,大元版本的五陵之地。
葬禮結束之後的第五天,十月二十八日。
朝廷進行了小規模的人事變更。
一些老臣,尤其是伯顏關係緊密的老人“自願”致仕,退老還鄉。
這部份人屬於大元保守派勢力。
雖然,積極推行漢化被劉淵認定為基本國策,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具體政策執行都是人來進行的。
而,人都是具有能動性。
有些人心裡不認同,便會使絆子。
往往都是極端化。
類似於你要文鬥,他就武鬥的操作方法。
這部分保守派勢力,放到文宗皇帝時期,那就是進步力量,不是他們變得保守了,而是在劉淵執政下,朝廷官員變得更“左“了。
......
洪武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河南行省,黃河大堤。
寒風捲過渾濁的河面,掀起陣陣波濤,拍打著新築的石堰。
河南行省都水監丞餘闕正凝眉巡視著堤防,指著一處對隨行官員道:
“此段夯土仍見疏鬆,開春前必須加固完畢,否則桃花汛一來,危矣!”
“另外,相關河段的河長必須到位,必須做到每日巡查記錄,若是哪段出現問題,嚴查嚴辦!”
隨行官員面色嚴肅,連忙頷首。
他可知道,這位餘大人可不是說著玩的,那是真敢殺人。
而且,他還知道,這位餘大人老家世居河西武威,以河南行省鄉試第二名之身份,中該科右榜會試第二名,殿試也表現卓越,賜進士及第。
更加重要的是,他是當今陛下登基後,第一批科舉人員,可謂是天子門生。
現在,大元朝廷有很多派別。
但是,有一股力量誰也不敢忽視,那就是神佑元年科舉進士。
這批人中,只要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或者有什麼政治問題,幾乎都成了大元朝廷的中高層官員。
再加上其後續的兩屆進士,各種同鄉,同屆等多種複雜紛亂的關係,已經成為影響朝廷的重要力量。
他們雖然分屬不同派別,但是幾乎都有共同點,那就是積極推進科舉改革,推進漢化,是一股新興力量。
“唉,可惜,我們後面人錯過了機會。”
想到這裡,隨行官員嘆了口氣。
他是洪武七年進士。
和其他官員相比,他的升遷前途不小,但是,一點也不敢與神佑年間的進士相比。
神佑年間,積攢了多年的人才一窩蜂湧現。
前期,每一屆人數稀少,最多的一屆才不到三百個進士。
後面,洪武年間。
科舉大擴招,以及各地各種特殊考試,他們這些人的含金量降低了不少。
像前幾屆那樣的提拔速度根本不敢想象。
餘闕並不知道隨行官員的想法,他眺望著黃河,內心一股充實感。
自洪武元年朝廷決意大治黃河以來,這項浩大工程已持續近十載。
原先主導工程的能臣賈魯已遠調察合臺汗國,但後續的修繕鞏固從未停歇。
在賈魯走後,餘闕進行收尾工作,他把多數時間撲在這條桀驁的大河上。
他深刻知道這條河流對於整個中原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敢馬虎,他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重若千鈞。
正此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