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看向郎中,問道:“張大夫,一會兒你要跟著本官去一趟應天府,不是皇宮就是詔獄,怕不怕?”
張郎中是個性格古怪之人。
他面無表情,道:“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地方,怕什麼?”
陳安笑道:“張大夫果然真豪傑!”
此時衙役已經在遠處設好了公堂,陳安便不再多說,騎馬趕了過去。
他昨天說過要在此處設立三天的公堂,審理不平之事。
這是第一天。
隨著公堂設立好,陸陸續續又有不少百姓湊了過來。
新的一天,不知還有沒有好戲上演。
……
洪武一朝,文官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究其原因,自然是朱元璋對文官的信任感低。
所以在朱元璋治下的文官,每天都提心吊膽。
比如說今日。
奉天殿內因為彈劾陳安一事,已經變得沸沸揚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將,文官卻沒幾個。
一方面自然是文武對立的原因。
自古以來,武將和文官都不是一路人。
何況陳安帶著衙役整頓秦淮河北岸商鋪,打的是那些勳貴的臉,跟文官有什麼關係?
再者說,陳安是洪武十年的進士,是文臣。
自己人啊!
所以這幫文臣為何要幫著武將彈劾自己人?
至於另一方面,自然是文臣們比這幫武將要聰明多了。
昨天陳安在秦淮河北岸鬧出那麼大動靜,甚至還當眾唸了反詩。
要是朱元璋有心懲罰,早就讓錦衣衛拿人了。
但等到今日早朝都沒動靜。
不就說明昨日陳安所作所為,合乎朱元璋心意麼?
既然如此,為何要跟著彈劾陳安?
朱元璋殺起勳貴來可能還有些顧忌,但殺起文官來可是一點負擔都沒有。
所以大部分文官都下了決心,不趟這趟渾水。
那陳安不是文官麼,那這些人為何不幫他說話?
笑話。
萬一朱元璋頂不住壓力妥協,要對陳安下手呢?
跟他又不熟,憑啥替他承擔風險?
因此奉天殿內大部分文官都是沉默不語,靜靜的聽著那幫勳貴和武將大聲彈劾。
有人說他私收商稅,目無法度。
有人說他鼓動百姓,意圖謀反……
簡直是數不勝數。
將近一百多個大臣在殿內大聲彈劾,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過去足足一炷香的時間後,聲音才漸漸平息下來。
朱元璋從龍椅上起身,目光掃過大殿。
良久之後,他才說道:“還有沒有人要彈劾這個目無法度,膽大包天的江寧縣令?”
聽到朱元璋的話,大殿內的眾官員皆是一愣,根本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
從彈劾內容來看。
江寧縣令陳安私收商稅、目無法度、意圖謀反等罪名應該證據確鑿。
按說陛下不應該龍顏大怒,馬上讓錦衣衛拿人麼?
怎麼感覺朱元璋像是在看那些人彈劾陳安,事後算賬一樣?
什麼情況?
難不成這江寧縣令頗有來頭?
陛下的私生子?
還是說他昨天所作所為,都是朱元璋授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