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不是所有孩童都在學堂讀書,但也佔了幾乎一多半的家庭了。
這份政績可是十分驚人的。
大明屬於精英教育體系。
因為從蒙學開始,每一步都需要不少銀錢,所以尋常人家的孩子,幾乎不可能有書讀。
但這江寧縣的學堂卻有如此多的孩童讀書,而且學的東西也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
雖然大部分都是教三字經等經典,但也會偶爾教些算數、醫術等內容。
這讓朱元璋心中十分疑惑。
他身邊的朱雄英倒是聽的興趣十足。
在學堂停留良久之後,朱元璋才帶著朱雄英離開,來到街市上。
拐過街角,他就看到陳安家的侍女正使勁搬著一臺織布機走了過來。
朱元璋走上前去,幫著小娥抬住織布機,笑道:“你家大人的俸祿當真不夠麼?還得要你織布來補貼家用?”
朱雄英也連忙打招呼:“小娥姐姐!”
小娥這才注意到朱元璋和朱雄英祖孫二人。
驚訝道:“黃老爺,你們怎麼在江寧?”
接著又解釋道:“前些日子我們家老爺和夫人送信來,說我家大人到了年齡該婚配了,我家大人那點俸祿哪裡夠娶親的,我就想著織布賺點錢,貼補一下家用,反正我平時也是閒著……”
朱元璋點點頭,隨後把目光放在織布機上。
此時,他才發現這織布機竟與平時見到的不一樣。
於是問道:“這織布機怎麼跟平日常見的不太一樣?”
小娥得意一笑,道:“那是當然啦!這織布機可是我們家大人親自畫的圖紙,做它的木匠可說了,這織布機的效率,應該要比普通的高出不少呢!”
朱元璋立馬問道:“真能高出不少?”
小娥道:“這也是木匠推測的,我還沒用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走!”朱元璋一把把織布機扛到肩上,催促道,“快些回去試試看,到底能高出多少效率!”
身為一國之君,朱元璋雖然搞經濟是門外漢,但出身貧苦的他也明白,老百姓過日子無非就是吃穿用行四個字。
織布機則關係著天下百姓的穿衣。
要是真能提高效率,那百姓們豈不是大大減輕了負擔?
要果真如此,那那個小混蛋可是大功一件。
城外二十多里處。
立了大功的陳安,此時還在不緊不慢吃著午飯呢。
小娥帶著朱元璋和朱雄英來到縣衙後門,有些不好意思道:“黃老爺,我們家大人不在,所以我就不請你們進去了,您等我一會,我去拿些材料,咱們去隔壁王大娘家吧?”
朱元璋對於進不進縣衙並不在意,他現在最想幹的就是驗證一下那木匠說的究竟是真是假。
他擺擺手,不耐煩道:“快去快回,咱在門口等著就是!”
小娥知道這老頭就是脾氣差,但人不錯,所以也不在意,答應一聲後,就快步走進後院。
片刻後,朱雄英開口問道:“爺爺,小娥姐姐為什麼不讓咱們進去呀?”
朱元璋道:“這是禮節,她家的主人不在家,咱們不能冒昧拜訪,明白嗎?”
“這樣啊。”朱雄英點點頭。
接著又問道:“是不是陳先生回來了,咱們就可以進入啦?”
“對。”朱元璋有些疑惑,“你喜歡陳先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