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漸發白,大街上灰濛濛的已經可以看見行人了。
李揚家的“李記瓦罐湯”已做好了全部準備工作,只等著客人上門。
主要的生意來源是附近的居民和學生,現在學生差不多都放假了,來吃早點的大部分都是上班族,還有負責家裡買菜做飯的家庭主婦。
第一個客人上門,李建軍和他打著招呼,顯然是個熟人,點了一碗豆漿兩根油條。
“老李啊,這油條怎麼炸得這麼老?又黑又硬,還有豆漿也太甜了。”
“老闆,這湯怎麼不燙嘴啊?”
“……”
陸續有客人上門,但有不少用餐體驗不是特別滿意。
李揚還發現幾乎大部分都是熟人,客人沒怎麼斷過,但要說特別忙碌,那也沒有。
從早上開門一直持續到上午十點鐘,都會有客人吃早點,米粉這一塊李揚主動負責,畢竟上輩子失業後,他是靠這個起家的。
透過不斷的摸索和改良,在口味上贏得了很多人的好評,畢竟食品比不其他的,再怎麼營銷,不好吃終究是白搭。
忙了一陣子,才得以空閒,李揚給自己做了一碗粉,又拿了一份瓦罐湯,吃了第一口,就覺得不太對。
拌粉的口味太平常了,就是普通的複合醬油,加了點鹹菜蘿蔔乾的味道,不難吃,但也談不上特別好吃。
沒有特色。
煨湯稍微好一點,因為時間夠久,香味比較足,但總體也有一種怪怪的感覺,香的都不自然。
他猜測裡面放了特殊的增香調料——那時候還沒有科技與狠活這個說法,但這種東西市場上已經很氾濫了。
別的吃食就不說了,就算別的客人不說,李揚第一時間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頭一天沒賣完的油條復炸一遍,豆漿糖精放多了甜的發膩……
“難怪家裡的店會倒閉,這種口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和別人家一樣,沒有特色。既然味道都一樣,價錢也差不多,那客人為什麼不找個環境好點的地方吃早餐?”
其實洪城所有拌粉的味道都不統一,但大同小異,和李揚後來改良的配方相比,確實差了點意思。
等到了十點鐘,才幾乎沒有客人上門,李揚一算營業額,才370多塊錢。
餐飲行業的利潤普遍按照60%去算,370塊錢的利潤大約為220塊錢,扣除爸媽的人工費,以及水電費和房租,可能最後也就賺個一百多塊。
要知道這可是三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啊!
隔壁也是一家米粉店,生意倒稍好一些,有時候人家忙得不行,李揚一大家子就這麼看著人家。
“爸,媽,我怎麼感覺我們家的生意好像不如以前了。忙活了一大早,才賣了不到400塊。”
李揚沒怎麼關注過店裡的生意,之前忙著讀書,畢業後就參加工作了,後面更是沒怎麼在意這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