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違抗皇命,但情有可原,功過相抵,不予追究。”
眾人聽了,心中稍感寬慰。
侯爺趕忙謝恩。
“聖上英明,臣等定當謹遵聖意。”
傳旨太監走後,營帳內的氣氛依舊壓抑。
侯爺看著眾人,說道。
“聖上既已做出決定,我們只能服從。但割地之事,絕非善了。”
“敵軍必定以為我們軟弱可欺,日後恐會變本加厲。”
“我們必須加強戒備,以防敵軍再次進犯。”
顧春風點頭道。
“侯爺所言極是。雖然聖上已赦我等之罪,但我們不能因此懈怠。”
“邊境局勢危急,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
雖說如此,但鄭雅兒心中的憤懣如洶湧的潮水般難以平息。
她忍不住再次提出異議。
“侯爺,割讓十城實乃資敵之舉啊!這十城之地,有豐富的資源和險要的地勢。”
“一旦落入敵軍之手,他們必定如虎添翼,日後想要收復,談何容易?”
“我們應該以戰逼和,讓敵軍知道我們並非軟弱可欺,主動求和才是正理。”
侯爺微微點頭,神色凝重。
“鄭姑娘所言不無道理。只是聖上已經做出決定,我們一時難以更改。”
“但加強軍備,以防敵軍生變,確是當務之急。”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鄭雅兒的觀點。
監軍皺著眉頭,一臉嚴肅地說道。
“鄭姑娘,聖上旨意已下,我們身為臣子,理應奉旨行事。”
“如今割地求和,雖非良策,但或許能換得一時的安寧,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貿然開戰,勝負難料,萬一局勢失控,受苦的還是黎民百姓。”
鄭雅兒心急如焚,繼續爭辯道。
“監軍大人,您只看到了眼前的安寧,卻未考慮到長遠的危害。”
“敵軍狼子野心,怎會因這十城便滿足?”
“今日的退讓,只會換來他們明日更囂張的進犯。”
“只有讓他們在戰場上見識到我們的實力,才會真正有所忌憚,主動尋求和平。”
正當他們爭論不休時,一封密信悄然送到了監軍手中。
監軍看完信後,臉色微變,陷入了沉默。
原來,朝中以公孫皓為首的一派,一直在暗中支援割城求和事宜。
公孫皓認為,連年的戰事讓國家的經濟和民生遭受重創。
割地求和可以讓國家有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他在朝中不斷遊說,甚至買通了一些大臣,共同向皇帝施壓,促成了割地的決定。
而監軍,也受到了公孫皓一派的影響,認為奉旨行事才是穩妥之舉。
侯爺陷入了深深的兩難境地。
一邊是聖上已下的聖旨,作為臣子,理應遵從。
另一邊是鄭雅兒所言的長遠危機。
割地求和恐遺患無窮,以戰逼和或許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侯爺在營帳內來回踱步,心中天人交戰。
這每一步都關乎著邊關的安危、國家的興衰。
若貿然執行聖旨割地,敵軍必定氣焰囂張,日後邊境恐永無寧日。
可若違抗聖旨,私自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