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之地,本為才俊之士抒懷言志、啟智化民之所。今世之文壇,漸為濁亂。」
「流量小鮮肉者,蜂擁而至,欲分文壇之羹,實乃文壇之大患也。吾等志士,豈容此輩玷汙文學之聖土?」
「故奮筆疾書,檄而討之。期其速去,還文壇以清寧。」
「夫文學者,乃心靈之寄託,智慧之結晶,歷史之見證也。」
「古之賢達,以文載道,以筆濟世。」
「或發憂國憂民之感慨,或抒壯志豪情之胸懷,或描世間百態之永珍,或傳千古不朽之真理。」
「皆以真才實學,鑄就文學之輝煌。」
「夫小鮮肉者,憑姣好之容貌,媚俗之舉止,博眾人之眼球。以營銷炒作之手段,聚粉絲之狂熱,謀一時之名利。」
「然其於文學之道,一無所知。不通經史,不明文理,胸無點墨,腹乏詩書。」
「偶為片言隻語,亦不過東拼西湊,辭不達意,味同嚼蠟。無思想之深度,無情感之真摯,無藝術之價值。」
「唯以淺薄之辭藻,浮誇之文風,迎合低俗之趣味。」
「今有流量小鮮肉,名為唐淵者,其劣作《三國演義》……不符史實,不合情理……」
「又有劣作《聊齋志異》……記鬼狐之事……不雲“留共寢處”,即雲“願薦枕蓆”……打情罵俏,俗惡透頂……」
「……」
「此輩入文壇,如蠅蚋之附驥尾,玷汙文學之清名……」
「又其粉絲者,盲目追捧,狂熱至極。稍有異言,則群起而攻之,網路之上,罵聲一片。此等行徑,實乃文化之悲哀……」
「……」
「嗚呼!流量小鮮肉,速離文壇。莫再以陋作擾世,莫再以虛名惑眾。還文壇以寧靜,歸文學以本真。」
「使才俊之士得以展其才,佳作名篇得以傳於世。則文壇幸甚,文化幸甚,萬民幸甚!」
「願天下有識之士,共襄此舉,同聲討伐,讓流量小鮮肉滾出文壇,還文學一片朗朗乾坤。」
洋洋灑灑,一兩千字。
這檄文開篇名義,以文壇之亂象,來說明為什麼要討伐流量小鮮肉。
再以古之文人與流量小鮮肉進行對比,而後以唐淵的《三國演義》和《聊齋志異》為例,一條條地列出其中謬誤荒誕,來證明前面的論點。
接著又以粉絲的劣跡,來進一步佐證流量小鮮肉進入文壇的危害。
最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呼籲,發出吶喊。
再看最後的署名。
「閆廣志:進士,建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關白山:進士,南洋大學史學院教授。」
「王知行:進士,兩江報社主編,詩人。」
「鍾離寅:進士,文學評論家。」
「許浩然:進士,黑水大學文學院教授。」
「竇歆:進士,火花出版社社長。」
六個人。
個個都是進士,而且身份地位都不低,不是教授,就是主編、社長。
這種文化屆的知名人士,他們的粉絲數量,或許加起來都比不上唐淵。
但是,他們聯袂發聲,所帶來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尤其是這檄文,還涉及到最近熱度極高的唐淵。
所以,很快就上了熱搜。
一些沒有看過《三國演義》和《聊齋志異》的不明真相的觀眾,看過這篇檄文之後,肯定會深以為然。
“寫得非常精彩。”
唐淵倒是不怎麼生氣。
他們這麼開罵,雖然會誤導大量觀眾,但同樣可以為《三國演義》帶來更大的熱度,帶動更多人去看這本書。
以大夏現在的網民數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